第259章 尼雅遗址发掘顾问?(2 / 3)

唯利是图 努努克鲁鲁 6469 字 6个月前

马学五和陈炳横这对老冤家又杠上了,上回在林场打兔子没分出胜负,这次二话不说,拎着土枪又往林子里钻,非得比个高低。

巴扎上早已人声鼎沸,挤得连个下脚的地儿都没有。

这次不光卖农货,还多了天南地北的吃食。

移民村的人最会捣鼓这个。

山东老于的羊肉汤泡馍锅子咕嘟冒泡,河北人的羊肠子切得薄如蝉翼,西北婆姨的麻辣凉皮拌得红亮诱人。

东北汉子于四海更是攒了十来只野兔,一锅炖得烂糊,掀开盖撒上一把干辣椒,再淋上酱油翻炒,香味直往人鼻子里钻,馋得几个半大孩子蹲在锅边直咽口水。

一个土灶,一个火炉子。

两张桌子,七八个凳子。

在吃的这一块区域内,那是人挤人,很多摊位上都排着队。

很多人大老远的来一趟,吃一顿当地的美食,那也算是没白来。

六子和媳妇娜扎的羊肉汤摊子最是红火。娜扎系着花围裙,手腕翻飞,一碗接一碗地盛汤,六子则攥着一沓皱巴巴的毛票,收钱找零忙得满头大汗,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子了。

卡布提和江老蹲在刘愣子的摊子前,面前摆着两碗胡辣汤和一碟烟熏豆腐。

这豆腐是刘愣子家祖传的手艺,先用果木熏得金黄,再拿八角、桂皮卤透,嚼起来筋道,下酒最是过瘾。

两人就着豆腐抿着散装白酒,脸膛喝得通红,活像两尊关公像。

整个巴扎闹哄哄的,汉话、维语、回民方言混在一块儿,时不时还蹦出几句东北腔。

有人端着碗蹲在土墙根下吸溜面条,有人围着小桌划拳喝酒,还有几个戴白帽子的老汉盘腿坐在地上,就着馕饼啃羊蹄子,油手往裤腿上蹭两下,接着摸牌继续打“升级”。

苏阳和张军穿行在熙攘的巴扎上,空气中弥漫着烤肉的焦香和孜然的辛辣。

张军抹了把汗,笑道:“这阵仗,比咱小时候赶庙会还热闹!”

苏阳点点头,看着几个维吾尔族老汉就着馕饼大快朵颐的模样,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两人来到林书记跟前时,这位乡领导正望着人声鼎沸的市集出神。

张军赶忙展开那张被汗水浸得发皱的规划图,还没开口,林书记就摆摆手:“不用看了,你们村的发展有目共睹。”

他掏出帕子擦了擦锃亮的脑门,“报告我回去就递上去,市里那边...应该问题不大。等上面通过了,咱们就能直接动工了,这个也是我所期盼的,早点为咱们乡里争光啊!”

张军乐的合不拢嘴,兴奋的握着林书记的手,也没想到这么顺利的通过,还以为要三番两次的修改呢。

但张军心里放下不下,还是张嘴都是规划的事,口喷白沫在林书记跟前说了一通。

林书记也没怎么注意听,看到这热闹的场景,心里知道,自己的决定已经不重要了。

乔木村是大势所趋。

这种有利于洛甫乡发展的事情,他也没有理由不赞成。

“好嘛好嘛,你们村里的事情你们自己决定就好了,我呢,就回去就这份报告给市里。”

“对了林书记,我们村的市集审批的事,咱们现在怎么样了?”

苏阳跟着问了一句。

林书记忽然扭头看向一旁的秘书:“乔木村的审批不是早已经通过了嘛,怎么还没有下发下去?”

旁边的人忽然懵逼了一下,随后快速反应过来。

“林书记不好意思,我们最近比较忙,记这茬了。”随后看向苏阳:“苏阳同志,你们村的市集审批已经下来了,没顾得给你们送过来,你要是有空,明后天去乡里一趟拿过来嘛。”

“太感谢了,我明天下午就去乡里!”

苏阳知道这事可能还没审批,现在看临时想起,才把责任往旁边的秘书身上一撇。

“那林书记,要不去村里转转,我们这边有几个养殖户发展的还不错。”

“哎呀不用了,我乡里还有个会,等下次一定要好好转转。”

寒暄几句后,林书记的吉普车在漫天尘土中驶离。不过需要绕路到另一个村子出去了,因为乔木村的主干道现在已经堵塞了。

苏阳正要转身,忽然看见几个风尘仆仆的身影走来。

为首的陈元荣教授拄着根磨得发亮的枣木手杖,眼镜片上还沾着沙漠里的细沙。

“陈老先生,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小苏同志啊。”老教授握住苏阳的手,掌心粗糙得像砂纸,“那本册子...唉!”

他懊恼地跺了跺脚,震得手杖上的铜铃铛叮当作响,“那里头很可能记载着精绝古国的秘密!”

考古队的年轻人们也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劝说。

一个戴着褪色遮阳帽的女队员急切地说:“您在玉石方面的造诣,对我们研究西域古国的工艺太重要了!”

苏阳则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这话说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