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捡了两个娃子(1 / 2)

雪花纷落。

在石岭县的一处山路缓坡上。

李原的队伍刚刚扎好了营地。

伙兵们正在埋设锅灶,准备做饭。

在不远处的矮坡上,李原正举目远望,在他的身边,本地的县督帅与军堡镇守正小心的陪在左右。

李原指着前面一处山脚下的村寨,出言问道。

“前面是什么地方?”

一旁的军堡镇守官连忙回应。

“启禀伯爷,那是丁家寨,有兵户九十三户。”

也许是为了讨伯爷的欢心,吹嘘一番自家的手下,那军堡镇守官继续说道。

“那丁家寨有一什长,叫林栓子,外号林大胆儿。”

“此人作战很是悍勇。”

“北岸四城大战的时候,他率领十几个人冲入了北蛮队列。”

“一人便砍翻了北蛮三人,但这汉子也受伤颇重。”

“好在,总算是被咱们给救了回来。”

李原一愣,轻笑着说道。

“哦,没想到丁家集还有这等壮士。”

“他的伤势严重吗?”

那镇守忙说道。

“都是些皮外伤,看着吓人,但只要好生休养一阵,应该是无碍。”

李原点头。

“好,那咱们吃过饭。”

“就去这丁家集,看看这位林壮士。”

李原这次出来,除了宣慰兵户,另一大目的就是要在这兵户中选拔良才。

一支军队要能征善战,基层指挥至关重要。

就如同现代军队的士官制度一样,古代军队因为基层兵员素质差,更加依赖基层作战的组织者。

比如在西方历史上声名赫赫的骑士阶层,日本古代历史中的武士。

其实他们在军队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组织那些刚放下锄头的民兵维持作战。

梁国的兵户制度,也有类似的基层组织架构。

从最底层指挥十人的什长,指挥五十人的管队,到指挥百人的村寨百长与都尉。

这些人,便是梁国兵户的基层作战组织者。

而这些基层组织者的军事素养与能力,也就决定了梁国兵户的作战上限。

李原与四位州府将军,正在尝试进行兵户制度的改革。

其中一项,便是有计划的培训这些兵户基层指挥。

李原这一次宣慰走访,就是有目的的,想挑选一些适用的人才。

那些上过战场负过伤的老兵,可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若是这林什长,真的如镇守官所说的那般悍勇。

李原倒是想好好培养一番。

这时,亲兵过来禀告。

“伯爷,饭好了。”

李原便对几名本地陪同的督军府官员,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笑着说道。

“几位,我这里只备了些粗茶淡饭。”

“请不要见怪。”

“吃完,咱们就去丁家集。”

那几位官员连忙是拱手说道。

“不敢,我们多谢伯爷的款待。”

以李原的身份来说,这路上吃的也确实是粗陋。

食物仅仅是一人一张麦饼,卷着熏肉酱菜,就着一碗热粥就是一餐。

几名陪同的本地将佐,一边吃心中一边感叹。

伯爷如此勤俭,与士卒能同甘共苦,真是让人敬佩。

吃完饭,随侍在身边的谭云。

立刻给李原泡了壶热茶奉了上来。

虽然青原商会的事情极多,但李原要宣慰整个北川道兵户。

谭云还是毫不犹豫的跟在了身边。

这位谭会首心中想的很明白,青原商会的一切都是李原给的。

自己做好了李原的贤内助,这商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其实谭云跟随也是必须的。

李原这一次走访乡里慰问兵户,给兵户们分发出去的物资比预期的要多不少。

谭云必须要随时调派商队,及时给李原的慰问车队补充物资。

当然除了这些,最关键的是,伯爷毕竟是龙精虎猛的年纪,需求旺盛。

这晚上总归要有个女人服侍才行。

李原正与几名本地将佐品着香茗闲聊。

正在这时,忽然见远处的山路上行过了一支队伍。

看规模,也就十几人与两辆马车。

众人也并未在意。

只当是寻常的乡绅出行。

没过多久,那支队伍便消失在了山脚处。

见时候不早,李原起身。

准备召唤众人赶赴前面的丁家集。

忽然,马蹄声响,有三名骑士从不远处向营地这边奔来。

李原抬头一看,不是旁人正是巴杉与自己的两名亲卫。

即便是在北川道内部行军。

李原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