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归人家管。
到了王朝末期,他们就是独立的山头。
别说县太爷了,连朝廷说话都不好使!
张揆说过,巡检使总是与县尉对着干。
其实他对于巡检使也是管控不力。
而此时的班峰故意提他,估摸就是想要借刀杀人。
宋煊倒是不以为意。
两股势力相互不对付,那就是利益出现了分歧。
谁都想要收黑钱!
有分歧好啊。
没有分歧,他都不好逐个击破,制衡他们,为自己所用。
这股子力量宋煊也是要收入囊中的。
面对人口众多的开封县,光靠着这些衙役根本就不够用的。
没有人,没有钱,办个屁的差事?
“喏。”
县尉班峰刚应了一声,便听见敲门声。
县丞周德绒端着托盘进来,嘴里说着茶来了。
宋煊瞧着周德绒在那里开始磨茶,要表演功夫,也没拒绝。
毕竟他那套茶具,看起来还挺优美的。
宋煊知道宋有五个窑口,端起崔青色的小茶杯道:
“这是什么窑口的?”
“回大官人的话,此乃汝窑。”
县丞周德绒十分得意的道。
汝窑是五大官窑之魁首,造型相当优美。
“喔。”宋煊无不赞叹道道:
“这套茶具定然孕养了许久,手感润滑如脂,观其形便是似玉非玉之美。”
“连茶色都附着于裂纹处,当真是珍品啊!”
欧阳修在《归田集》中对汝窑的论述:
汝窑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不是天青色,而是粉翠,也就是今所说的翠青色。
宋煊说的翠青色,周德绒也没有反驳。
毕竟每个人对颜色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点都不贵,主要是要耗费时间孕养,若是大官人喜欢,可去张家铺子买一套,提我的名号,还能打折。”
周德绒只是喜欢这个颜色,他觉得真心好看。
如今的汝窑并不闻名。
直到金灭北宋之前二十多年才开始名扬天下。
主要是因为宋徽宗的审美,发现汝窑的美,就批准为官窑。
于是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
后续就因为战乱突然停了,故而汝窑的传世作品极少。
此时的汝窑并不闻名于世。
“哈哈哈。”
宋煊放下手中的青瓷冰纹小杯:
“好好好,回头有时间我去看看。”
主簿郑文焕前往户房找户曹钱甘三讨要账册。
田赋(夏秋二税):核算田亩、征收粮绢;
负责商税:收取市集交易税、过税;
杂税:诸如盐茶酒专卖附加、城郭维护费用。
“郑主簿,如何到我这里来了?”
钱甘三连忙走上前来。
“大官人要看三年的赋税账本,赶紧都拿出来。”
听着郑文焕的话,钱甘三连忙叫攒典把账册拿来。
户曹参军总揽税收,签押税单,属于从九品。
税吏负责下乡催税,登记账目,没有品级,经常使用大斗进,小斗出的手段,而且淋尖踢斗也是他们喜欢用的。
攒典就是负责保管税簿,核对入库,也无品级。
钱甘三连忙压低声音道:“大官人是要查账吗?”
“嗯。”郑文焕同样压低声音:
“前任知县可是没少与大官人交谈,人家能连中三元,就证明聪明着呢,你可别那假账搪塞。”
“哪有假账啊!”
钱甘三连连摆手:“郑主簿勿要吓唬下官。”
郑文焕如何不知道他钱甘三作为周县丞的头号心腹,最擅长做三截账了。
上截是上报三司,中截是留在县衙,下截是私帐。
对上虚报,中间是真实的账本,对下是分赃明细。
钱甘三瞧着攒典把上截账拿出来,眉眼带笑。
他并不觉得新任知县能够看出账目的不对劲来。
这可是自己精心做的账,连三司使的那些高官都分辨不了真假。
故而钱甘三虽然是个从九品的官员,可是在他看来那些相公们不过是会考试罢了。
诗词歌赋写的好一点。
有关经济账,他们永远都算不明白!
连中三元的宋大状元,那也是一个样,跑不了。
户曹参军恭送郑文焕出门,对着攒典点点头,让他该干嘛干嘛去。
无论谁来这开封县当县太爷,他们这些人该吃吃该喝喝。
哄骗他们跟玩似的。
那么多知县,有哪一个看出来账目不对过?
主簿郑文焕则是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