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昂扬顿挫的声音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
“目前国库中的积蓄已经超过了七千万贯,朕愿意拿出一千万贯来普及文化教育,让我们大唐的百姓读书识字。”
望着李瑛慷慨激昂的姿态,满朝文武无不肃然起敬,这是一个真心为百姓着想的皇帝,他并没有好大喜功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李瑛继续道:“当然,建设十万个学堂只是文化普及的第一步,后期还需要巨大的投入。
按照每个学堂三名老师计算,全国将会新增三十万名教书先生。
每个先生按照月薪一贯计算,那么朝廷每年将会在教育方面投入高达三百六十万的支出。
但为了提高全国老百姓的素质,让我们大唐国力强盛,朕愿意为此掏钱。”
顿了一顿,李瑛用开玩笑的语气道:“老百姓们有了文化,他们种的地将会收获更多的庄稼,他们可以从事更多的生意,可以发明前所未有的物品,还能让人口增多。
到那时,咱们大唐的赋税不就上来了吗,朝廷的投入不就获得了回报?
我们也可以把教育事业当做一项投资,一项需要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投资。”
对于皇帝的这个宏伟蓝图,在场的官员看不了那么长远,也不敢反对,纷纷送上赞颂。
“陛下心系万民,虽尧舜在世,亦不过如此!”
李瑛转身走回丹陛,在龙椅上落座。
“普及文化教育之事关系重大,必须由专职的部门负责,朕决定自即日起设立文教司,调贵州布政使杜甫回京担任此职。”
李瑛的目光落在中书令裴宽的身上,“散朝之后,中书省即刻发出调令,调杜甫进京出任文教司司丞,命张巡率领麾下兵马前往贵州出任布政使,并兼任贵州兵马大都督。”
中书令裴宽捧着笏板领旨:“臣遵旨!”
李瑛之所以调杜甫进京,一是他那悲天悯人的性格非常适合掌管全国的教育事业,第二个目的则是为平定南诏国做好铺垫。
杜甫有慈悲之心,但却没有用兵的才能,他执掌的贵州汉民一直与南诏摩擦不断,汉人总是吃亏,杜甫手段也不够强硬。
因此李瑛这才借着设立文教司的机会把杜甫调回长安,让手段强硬的张巡率领他麾下的两万人马从浙江东部地区开进贵州,给南诏人上上强度。
同时,李瑛又给裴宽下了一道命令,调安南都护崔颢进京另做任命,命目前在扬州练兵的夫蒙灵察带领两万人赶往交州,接替崔颢出任安南都护。
中国大地已经太平,李瑛作为一个棋手,必须不动声色的安排好棋子,才能出其不意的拔掉南诏人的爪牙,卧榻之侧岂容猛虎鼾睡,睡在大唐皇帝的塌前,那更是万万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