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狱一个月后的杨鸣,已经完全适应外面的世界。
周三的下午,他拨通了一个沪市的电话。
“何总,我是杨鸣。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我想邀请你来江城做客。”
电话那端的何胜几乎是立刻回应:“杨总,我很乐意。什么时候方便?”
这种迅速的回应并不令杨鸣意外。
从监狱门口的那次短暂相遇开始,他就能够感受到何胜内心深处的某种急切,不是商业上的急切,而是一种强烈的好奇心。
作为一个在金融圈征战多年的成功人士,何胜见过各种各样的对手和合作伙伴,但像杨鸣这样的人,确实是他人生经历中的空白。
两天后,何胜出现在江城机场。
杨鸣亲自去接他,表示重视。
车上的对话轻松而自然,两个人谈论着城市变化、天气、交通,避开了所有可能引起尴尬的话题。
何胜在内心深处暗自观察着杨鸣的每一个细节:他的言谈举止中没有丝毫黑道大哥的痕迹,相反,透露出一种经过深度沉淀后的从容。
这种从容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真正内化为性格的一部分。
山庄在午后的阳光中显得宁静而优雅。
何胜下车后,不由得对这个环境感到赞叹:“这地方很不错。”
杨鸣笑着回应:“何总不嫌弃我这里庙小就行。”
两个人在山庄的客厅里坐下,赵华玲准备了上等的茶叶和一些精致的茶点。
她的出现很短暂,只是简单地招呼了一下何胜,然后就识趣地离开了。
最初的对话围绕着一些相对平常的话题展开。
何胜谈起了自己在金融圈的一些经历,杨鸣则分享了一些关于江城商业环境的观察。
两个人都很谨慎,既不想显得过于拘谨,也不想过早地触及对方的敏感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话的深度逐渐增加。
何胜发现,杨鸣对金融市场的理解远超他的预期。
“我一直很好奇,”何胜终于鼓起勇气问出了心中的疑问,“像杨总这样的……背景,是如何开始关注金融市场的?”
杨鸣放下手中的茶杯,脸上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
“在监狱里有很多时间思考。我意识到,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环境了。如果想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学会适应。”
这个回答让何胜感到某种震撼。
在他的认知中,大部分像杨鸣这种背景的人往往固守传统的运作模式,很少有人能够进行如此深度的自我反思和战略调整。
“那么,你是如何学习这些金融知识的?”何胜继续追问。
杨鸣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回忆:“书籍、报纸、电视,还有一些……朋友的帮助。”
随着谈话的深入,两个人之间的戒备逐渐消除。
何胜开始分享一些自己在金融圈的真实感受和观察,杨鸣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这种交流超越了简单的商业对话,更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智者在分享各自的人生智慧。
第二天的对话更加深入。
何胜对杨鸣的组织能力和战略思维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在他看来,能够在复杂的黑道环境中建立和维持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手段,更需要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
“杨总,在你的经历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何胜问道。
杨鸣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信任。在我们这个圈子,信任是最珍贵也是最脆弱的东西。如何建立信任,如何维护信任,如何在必要的时候承担背叛的风险,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个回答让何胜陷入深思。
在他的商业生涯中,信任同样是核心问题,但表现形式完全不同。
合同、法律、监管,这些外在的约束为商业信任提供了框架。
而在杨鸣的圈子,信任更多地依赖于个人品格和关系网络,这种信任的建立和维护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技巧。
到了第三天,两个人的关系已经从陌生的试探发展为相对熟悉的交流。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杨鸣试探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惑。
“何总,我想向你请教一个问题。关于公司上市的事情。”
这个话题的提起,让何胜意识到杨鸣邀请他来江城可能有着别的目的。
“你是想了解上市的一般流程,还是有具体的计划?”何胜问道。
“我在考虑让手下的一家公司上市。”杨鸣语气中带着某种试探,“但我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希望能听听你的建议。”
何胜在内心深处快速分析着这个信息。
以杨鸣的背景和实力,他手下的公司想要直接上市确实存在很多障碍。
但如果操作得当,通过合理的包装和规划,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