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探索电力系统(2 / 3)

。而且,发电机的动力不足,无法持续供电。\"】

【\"十日之内,必须改进!\"朱由检一脚踢翻工具箱,零件散落一地,\"再失败,你们都去给朕当人肉导线!\"】

【在皇帝的重压下,工坊内的众人日夜赶工。李文远翻阅了无数典籍,四处走访民间匠人,试图找到解决办法。一日,他在街头偶遇变戏法的艺人。艺人用铜镜反射阳光,照得众人睁不开眼。他突然灵光乍现,一路狂奔回积电监:\"我们可以用银来代替部分铜!银的导电性能更好!\"】

【汤若望却摇头叹息:\"银太过昂贵,难以大量使用。不过……或许可以在关键部位使用。\"】

【与此同时,赵大锤带着徒弟们日夜改良发电机结构。他们用牛皮和橡胶制作绝缘层,用精钢打造齿轮。然而,第二次试验时,虽然\"灯\"亮起且持续发光,但连接\"灯\"的导线突然起火,浓烟滚滚。现场顿时一片混乱,众人手忙脚乱地将火扑灭。】

【消息传回朝堂,守旧派大臣们群情激愤。郑以伟带着数十位官员跪在午门外,高呼:\"陛下!这是上天警示,不可再逆天而行!\"】

【户部尚书也上奏道:\"陛下,积电监已耗费百万两白银,却毫无成效。长此以往,国库空虚,百姓赋税加重,恐生民变啊!\"】

【朱由检却不为所动,反而下旨:\"工部立即研制'电传器',朕要亲眼看到消息瞬间传递!\"】

【面对巨大的压力,积电监的众人没有放弃。他们不断改进,从冶炼技术到导线材质,从发电机结构到绝缘材料,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终于,在经过无数次尝试与失败后,他们改良了发电机,用瓷瓶和沥青制作出绝缘导线,还初步制成了电传器。】

【在第三次试验中,电传器成功将\"平安\"二字从积电监传到了十里外的驿站。当消息传来,工坊内爆发出一阵欢呼,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早朝时,徐光启手持电传器的抄本,声音因激动而颤抖:\"陛下!有了这电传器,军情传递可从月余缩短至瞬间!而且,我们还能用电力驱动机械,抽水、织布、冶铁皆可!\"】

【朱由检霍然起身,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好!即刻在九边重镇、江南水患之地铺设电传线路。着令神机营保护工匠,谁敢阻拦,格杀勿论!\"】

【数月后,电传器在边关投入使用,前线军情瞬息传至京城。明军根据实时情报调整部署,一举击溃了蒙古的突袭。捷报传来,朝堂上一片欢腾,那些曾经反对的大臣们也纷纷闭上了嘴,眼中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

【在江南,电力驱动的抽水机日夜运转,迅速排干了积水。百姓们看着亮起的电灯,纷纷跪地叩拜,称其为\"神灯\"。一位老妇人拉着李文远的手,老泪纵横:\"多亏了你们,我们家的房子才保住了,孙子也不用挨饿了!\"】

【更令人惊喜的是,民间受此启发,各种电力发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苏州的机户发明了电力织机,效率提升十倍,丝绸产量大增,远销海外;景德镇的窑工研制出电力制陶轮,烧制出前所未有的精美瓷器,引得万国来朝;商人利用电力开设\"电光茶馆电音戏院\",吸引无数人围观,城市的夜晚变得热闹非凡。】

【曾经坚决反对的郑以伟,站在安装着电传器的礼部衙门,看着瞬间传来的各地奏章,感慨万千:\"老夫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却不及这小小'电'字,能让天下如此通达……\"】

【而此时的朱由检,站在紫禁城之巅,俯瞰着京城中亮起的点点灯光,心中满是自豪。这场对电力的探索,不仅解决了军政难题,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电流所到之处,商贾繁荣,民生安乐,大明王朝在\"电\"的助力下,正向着前所未有的高度迈进。曾经的质疑与反对,如今都化作了推动时代进步的动力,而朱由检也将以\"电\"为笔,在历史的画卷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洪武位面

朱元璋将被贼寇焚毁的军报摔在地上,抽出佩刀削断案头铜烛台:“当年渡江靠木筏,现在连个消息都传不利索?徐达,把钦天监的星象官都抓来,让他们给老子从天上摘闪电!”

刘伯温捡起断裂的铜枝,在沙盘上画出八卦阵图:“陛下,《淮南子》有云‘阴阳相薄为雷’。需在金陵城四角铸雷公像,再以童男童女血祭,方能引电入器。”

徐达摩挲着腰间虎符,盯着冒烟的烛芯:“等咱的电传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