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炯炯:\"好!立刻试验!无论如何,一定要把隧道建成!\"】
【经过无数次尝试和改良,半年后,全新的试验隧道终于竣工。它高两丈,宽三丈,顶部和两侧用特制的高温烧制陶砖加固,每隔百丈设有螺旋形通风井,底部铺设着精巧的排水管道。】
【试运当日,京城百姓闻讯赶来,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朱由检亲自到场,随着他一声令下,第一辆满载粮食的马车缓缓驶入隧道。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马车稳稳当当从另一端驶出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张二狗激动得泪流满面,刘铁锤也红了眼眶:\"咱这把老骨头,也算干了件大事!\"】
【消息传回京城,满朝震惊。户部尚书毕自严兴奋地在朝堂上汇报:\"陛下!若建成此隧道,每年可节省运输损耗百万石粮食,且彻底摆脱天气制约!此乃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
【但礼部尚书李腾芳却忧心忡忡:\"陛下,古语有云'地载万物,不可轻动'。如此大规模挖掘地下,惊动龙脉,恐遭天谴。还请陛下三思啊!\"】
【\"龙脉?\"朱由检扫视群臣,\"让百姓有饭吃,让国家安定,这才是最大的龙脉!地龙车隧道,必须全力推进!\"】
【在朱由检的强力推动下,地龙车隧道以京城为中心,如蛛网般向四周延伸。仅仅一年时间,便建成了三条主干隧道,将江南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北方。曾经暴涨的米价迅速回落,京城百姓终于能吃上平价粮。】
【然而,民间的抵触情绪却并未完全消散。风水先生们依旧四处宣扬:\"挖地道会断了大明的气数,触怒地神!\"城郊的村民们担心施工会破坏祖坟,多次聚集抗议。】
【朱由检决定亲自出面化解矛盾。他不仅在朝堂上公开讲解隧道的建造原理,还带着群臣来到施工现场,让大家亲眼见证工程的科学性。他对百姓们说:\"这隧道不是在破坏风水,是在救大家的命!等隧道建成,南来北往的粮食畅通无阻,家家户户都能吃上饱饭!\"】
【为了让百姓更直观地感受隧道的好处,朱由检下令在已建成的隧道内举办\"地下庙会\"。夜幕降临,隧道内灯火通明,杂耍艺人表演着精彩的节目,小贩们叫卖着各种小吃,还有工匠现场展示隧道的建造工艺。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在儿孙搀扶下走进隧道,感慨道:\"活了一辈子,做梦也没想到能在地下走路!看来皇上真是为咱百姓着想啊!\"】
【随着地龙车隧道的推广,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粮食运输的范畴。商人们发现,利用隧道运输丝绸、瓷器等贵重物品,不仅不受风雨侵袭,还能避开强盗劫匪,安全性大大提高。一时间,\"地下商路\"兴起,无数商贾趋之若鹜。】
【工匠们则在隧道内建造起地下作坊。这里冬暖夏凉,十分适合生产。有人发明了利用隧道恒温特性的酿酒窖,有人建造了不受天气影响的纺织工坊。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
【更令人惊喜的是,地龙车隧道的建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工匠们发明了更为高效的挖掘工具,改良了通风和排水系统。这些技术被应用到城市建设中,京城地下开始出现排水隧道、地下粮仓等设施,城市抗灾能力显着提升。】
【在军事上,地龙车隧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外敌来犯时,军队可以通过地下通道快速调遣,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边境城市仿照京城,建造了地下军事设施,大大增强了防御能力。】
【随着地龙车隧道的成功,朱由检在民间的威望达到了顶峰。曾经质疑反对的百姓,如今都对这位锐意革新的皇帝赞不绝口。街头巷尾,人们传颂着\"地龙车救万民\"的故事,工匠们以参与隧道建造为荣,年轻学子们则将目光投向了实用技术的研究。】
【站在京城的制高点,俯瞰着这座因\"地龙车\"而焕发生机的城市,朱由检心中感慨万千。这场与土地的较量,不仅解决了粮食运输的难题,更开启了大明科技革新的新篇章。它向世人证明,只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而地龙车隧道的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大明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世不断探索前行。】
……
洪武位面
朱元璋盯着隧道图纸,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叩击桌案:“当年打集庆,要是有这地道运粮,也不用在龙湾死磕那么久。”他转头吩咐侍卫,“把应天城的老石匠都找来,再从军中调些挖战壕的好手,咱们先在城郊试挖一段。”
刘伯温眉头紧锁,展开堪舆图:“陛下,地道横穿龙脉,需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