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一听,又急忙赶到魏海洋那边。
只见银锭。
因为有上面东西的遮挡,仅仅只露出一点能从外面看到。
“嗯,先把上面的银锭和金条拿开,一层一层地往外拿不要着急,
看样子,里面藏的不仅仅有金银。
还有一些珠宝之类的贵重物品被原主人放在了
魏海洋闻言点头答应了一声。
与此同时,李子兴和宋亮也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把银锭或金条从花池夹层中取出。
而张龙和陈平则配合着把取出的金银,小心地摆放进旁边的收纳箱里。
因为不知情况,一共就买了两个收纳箱。
看现在的情况,根本就不够用。
由于一开始银锭比较多,所以放银锭的箱子率先被装满。
这些银锭规格主要都是五十两的,还有少部分十两元宝。
王可刚才拿小型电子秤称了一下,五十两的银锭重量都是1850克左右,十两的银锭在370克左右。(朝代时期不同,计量单位也不同,清朝就有好几种标准)
一个五十两的银锭重3.7斤。
五十个这样的大银锭就是185斤,相当于一个成人壮小伙的体重了。
比他自己的体重还要重个几十斤。
“行了,已经取出来很多了,咱们先停一停,把取出来的金条、银锭都装起来,搬进地下收藏室放着。”
王可看着外面已经拿出来很多金银,也该往地下室搬了。
接着,他看着一下收纳箱问了一句。
“这收纳箱能承受得住两百多斤的重量吗?别给压坏了。”
李子兴等人听到老板的安排,也停下各自自己手里的动作。
“老板,这木质的箱子装两三百斤东西没啥问题,而且还有小推车,应该坏不了。”
王可闻言点头表示道:“行,那就开始往地下室搬吧,金条放在收藏室木架子上,银锭就先靠一边不碍事的地上放。”
“等后面花池这边收拾完,再去买东西回来整理一下……”
听了老板的安排,李子兴、宋亮等人出言应了一声。
随后,众人便开始搬东西。
陈平首先把西厢房买好的折叠小推车拿出来,再由两人合力把装好的金条和银锭箱子搬到车上。
虽然金银的体积不大,但非常重。
而且相同的体积,黄金的重量是白银的1.84倍。
看着没多少,不过重量却有两三百斤。
如果装太多根本抬不动。
王可看着份量十足的金银财宝,心中满是喜悦。
后面,他指挥着众人加快速度,将这些财宝安全转移到地下收藏室内。
……
从中午吃过午饭,便过来开始挖宝。
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两个多小时。
而随着挖宝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金银被不断取出,花池里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满是金银财宝。
到了后面是金条越来越多,反倒是银锭变少了。
王可的心情也越来越好,心跳都不由自主地加快,脸上虽然稍显从容,但内心的情绪却非常激动。
眼神中的欣喜也是遮不住的。
他也一直在压制着自己躁动的情绪。
他心里也在不断地计算着藏宝的数量和价值,进行到这时候,这一次的收获就已经超出了他之前的预期。
而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继续挖掘,又陆续发现了不少金银、玉石珠宝和很多钱币。
一开始就发现十几条“黄鱼”,还以为收获有限,没想到这花池里的藏宝远超想象。
华夏人果然不愧是世界上最喜欢存钱藏钱的国家。
如今前人的财宝也便宜了他。
其实,国人藏宝这一传统由来已久,世代沿用,即使现在依然延续,甚至更加高科技。
他的地下收藏室就是相同的功用。
这种习惯的根源在于儒家“勤俭节约”的观念,而且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银行。
在清代钱庄和票号出现之前,人们存钱的方式非常单一,就是找些不易侵蚀的东西,把金银财宝封存起来,埋在土里。
还有一些富家贵族会在建造宅邸时,特意设计隐秘的藏宝空间,如地窖、夹墙、暗室等,并世代口耳相传藏宝的秘密。
很多传世文物都是古人这样保存下来的。
而且战乱或动荡时期,金银财宝难以随身携带,出于安全考虑会把这些东西以各种方式方法藏起来,期待时过境迁后取出。
但因各种变数太多,很多人没等到这一天就离世了,也只能留给“有缘人”。
“古宅”作为前人金银玉器财宝的藏匿之地,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文化的必然。
现在王可就是一个运气爆棚的“有缘人”。
如今所有东西都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