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后唐庄宗时期
李存勖倒是能懂赵匡胤所想。
北汉小国夹在辽与宋两个大国之间,从地缘角度看。
拿下北汉,宋朝才能在与契丹人的博弈中才能占据优势,化被动为主动。
毕竟燕云十六州已经被契丹占领。
河东之地再不早日平定,就如家门有猛虎盘踞,始终处于严峻的边患之中永无宁日。
“儿皇帝”
李存勖捋了一下大胡子。
石敬瑭许是不能留了。
面对李继勋的无功而返,宋太祖准备御驾亲征。
天幕上。
滑州。
穿着札甲,腋下夹着兜鍪。
赵匡胤看着眼前大将沉声道:
“上一次北伐失利,原因在于辽国插手。”
“韩将军,朕问你。”
“辽国大军此番若再来援汉,将兵发何处?”
其面前的将军沁出一额头的汗珠。
“末将愚钝,没有前线军报不敢妄言。”
赵匡胤带上兜鍪冷哼一声。
“等军报送来再作筹谋,敌人都打上门来了!”
“辽国知朕亲征,必定再次率军来援。”
“镇州、定州的守备一向薄弱,对方必将由此路行军。”
“你可为朕领兵,倍道兼行,埋伏奇兵,以逸待劳。”
“待其来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可大破契丹!”
公元969年二月,宋太祖命皇弟开封尹赵匡义为东京留守,坐镇京师。
随即亲率大军远征,誓破太原。
大军抵达滑州河南滑县,宋太祖命彰德节度使韩重赟御为北面都部署,在河北布防,拦截辽军南下。
四月,辽军从定州经过,韩重赟在嘉山河北曲阳县东北上设伏。
辽军猝不及防,遭遇埋伏,四散逃窜。
后唐明宗时期
“开封尹?东京留守?”
李嗣源抚须的手一顿。
这人没儿子吗?
怎么任弟弟为开封尹?
京城之尹即是储君之选,皇帝不在京也有太子监国,怎么是皇弟监国?
话又说回来怎么没有太子呢?
辽军被击退,辽国也陷入混乱,因为睡王辽穆宗遇刺身亡了。
辽穆宗耶律璟乃残暴之人,嗜酒好杀,喜怒无常。
他的近侍奴仆惶惶不可终日,唯恐哪里触犯国君。
再这种高压下,奴仆效仿晚唐旧事。
在辽穆宗喝醉回到行宫后,几名近侍奴仆铤而走险,将其刺死。
北齐文宣时期
高洋看了看一旁的酒壶。
闻着味儿,饮了一碗水。
大唐宪宗时期
李纯避过旁边一大一小两人的视线。
“朕又不嗜杀!”
辽景宗时期
耶律贤看着天幕,奋力咳了一阵。
一旁的萧燕燕抚着其背。
“穆宗对朕很好”
“真的很好”
辽军被击退,辽穆宗驾崩。
宋朝占尽地利人和!然而天不从人愿。
公元969年闰五月,宋军陈兵于太原城下已历时五个月,能用的招数都用了,引水灌城都灌了两次,可太原城在洪水浸泡中依然岿然耸立。
偏偏这时开始连绵大雨,宋军疫病流行。
那边辽国政权平稳过渡,即位三个月的辽景宗出兵救援北汉。
此时宋军作战已久,兵员到将领伤亡都很大。
在宰相赵普和太常博士李光赞的劝说下,宋太祖下令撤军。
宋太祖没打算白来一趟,撤退时,将太原附近一万多户百姓迁到山东、河南等地,由禁军护送,朝廷赐予粮食,从此成为大宋子民。
不过宋军撤军时有些狼狈,沿途遗留下大量辎重、粮食、布匹等,仅落入北汉手中的粮食就有三十万斛,茶、绢各数万。
北汉得到这些物品,也算稍解困窘。
后周世宗时期
郭荣对于赵匡胤死磕北汉的行为很不赞同。
北汉虽地势狭小,但易守难攻。
强攻北汉必然消耗大量兵力,即便拿下河东也无力撼动辽国。
北汉自保有余,但无力驰援幽云。
先攻幽云,可以消除辽、汉联手的可能。
若等辽人逐渐重视起幽云之地,幽云百姓也逐渐适应被辽人统治,那时再行收复幽云的难度将陡然加大。
急攻则易,而缓图则难。
也是命里无运,宋军前脚走,北汉后脚排积水。积水一排!多处城墙轰然坍塌!
契丹册封使韩知璠感叹:王师宋军之引水浸城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若知先浸而后涸,则并太原人无噍类矣。
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