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重损!(1 / 2)

大夏守国人 玉竹轩 3369 字 12天前

开元二年四月十三!

大夏朝会!

这是洪水退散后的第一个朝会,各地已把灾情损失纷纷上报到了朝廷。

此时的大庆殿内,众臣肃穆而立,一片压抑。

内阁次辅李延儒立于文官之首,正手捧着一道奏折,朝御台龙椅上的林萧高声汇报:

“......至今,黄河决口之洪水肆虐月余,于近日终退去......”

“此次洪灾,波及两省三十二州县,冲毁房屋数以万计,无数田地被淹,六十八万余百姓受灾,失踪和死亡五万余人,直接造成四十余万百姓无家可归,沦为难民!”

“其中,澶州和郑州受灾最为严重,境内大半地区被淹没,尤其是郑州!”

“洪水肆虐郑州,冲毁漕渠三百余里,淤塞漕船上千艘,更是河阴仓都被淹没,河阴仓各粮储物资和漕船运载的漕粮或被冲毁、或被淹而霉变,共计一百五十余万石粮食被毁!”

“此结果,直接造成中都粮荒,粮价动荡,中都粮价日日攀升,到今日已攀至平时粮价的五倍!”

“目前,中都存粮仅够中都百姓半月口粮,中都城内百姓已生恐慌,情况岌岌可危......”

李延儒详细地汇报着这次灾情的汇总,说到最后的损失和结果时,其声音尽管沉稳,亦是透着忧虑和沉重。

而其声音落下之后,大殿内的众臣好似早就知道了这样的结果,并没有人发出震惊之声,只是殿内越发凝重和压抑。

仿佛此刻有一座大山正压在大庆殿内,压在百官的心中。

而龙椅上的林萧,此刻亦是紧皱着眉头!

西运河被冲毁、河阴仓被淹,那意味着什么?

运河是大夏的生命线,不仅是中都商业繁荣的保障,更是中都最重要的漕运河道,每年为中都输送近八百万石漕粮,乃中都命脉!

而河阴仓呢?于中都而言,亦是重要无比!

河阴仓位于西运河的上游,是大夏核心的漕粮中转仓,大夏来自西边地区和北方的漕粮,都会先运抵到这,然后再通过运河转运到中都,可谓是中都的西北大粮仓!

这样的地方被洪水冲毁、漕粮全部被毁,如此沉重的损失,其后果可想而知,直接就引起中都动荡。

而中都一旦不稳,那整个大夏亦是不会稳定。

是以,这样的后果,怎能不让林萧和朝廷震动?

这样的损失,怎能不让人心情沉重?

“内阁,对于灾后的这些问题,你们可有什么对策?”

压抑的气氛中,大庆殿内突然响起威严声,龙椅上眉头紧皱的林萧,看向了台下的李延儒、梦浮生和朱璇玑三人。

三人闻声,互相对视了一眼。

而后,李延儒出列,拱手回答:

“启奏陛下,内阁已草拟各项应对之策,还请陛下定夺!”

“如今洪水退去,目前最紧要的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各受灾州县的赈灾和灾后重建,二是中都粮荒!”

“对于各受灾州县的赈灾和灾后重建事宜,内阁建议,以‘地方救济地方且多救一’的方式进行援助!”

“即,把灾区的援助任务,交给灾区附近未受灾的州县,让大夏各未受灾州县以‘多救一’的方式,分别负责灾区的一州、或一县的赈灾和重建任务!”

“如此一来,面对中都如今粮荒、对灾区鞭长莫及的情况,各灾区也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以及不耽误重建工作,并且中都也能减轻压力。”

“更何况,‘以多救一’的方式,数个州县救援灾区的一州或一县,也不会有太大压力,何况我大夏去年风调雨顺,再加上番薯的推广,各地粮食收获颇丰,大家同时匀出一些救济一处,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李延儒详细的讲述着应对之策,说完赈灾之法后,稍稍停顿了一下。

而他这对策一出,也让殿内的百官顿时眼睛一亮。

不过下一刻,人群中就有一道质疑声传出:

“李阁老,内阁此策确实是个赈灾的好办法,但执行起来怕是没这么容易吧?毕竟各州县的粮食都是他们自己辛苦出来的,想要让他们就这么拿出去给别人,怕是没多少人会愿意......”

“不错!想要让别人平白拿出东西给另一个人,怕是很难,各个未受灾的州县恐怕都会有很大意见!”

“可若是朝廷拿银子购买各州县的粮食,也不太可能,去年朝廷的财税虽然大增,但国库依旧空虚,根本拨不出这么大一笔银子......”

紧随第一个质疑声,大庆殿内又多处响起了附和声,大家皆是质疑。

听到这些声音,李延儒也没气恼,而是笑着回过头,扫视着一众大臣,点了点头:

“诸位大人所言不错,粮食毕竟是各州县的,也是各州县主官的政绩,想要平白给别人,确实有些人会不乐意,这是人之常情!”

“不过内阁给出的这些对策,并不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