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陛下,还真舍得啊?(2 / 3)

一旦触及这个红线,无论是多征召了一人,还是多征劳了一日,都会触犯一条对宗亲诸侯而言,比谋反都还要严重的大罪。

——役使国人过律。

这一条,和乱n、毁祖庙,并称为汉室宗藩三大红线。

而且是高压线,谁碰谁死,神仙都救不回!

与这三条高压线相比,什么谋反、自立乃至刺王杀驾,反倒是诸侯藩王次一级的重罪——顶多就是个死;

而且大概率是病死、溺亡,而非明正典刑。

所以,汉室宗法——或者说是老刘家的‘家法’规定:宗亲诸侯征劳于民,必须发布正式的露布政令,并盖上诸侯王金玺为证。

至于这么做有什么用,这就不得不说汉室诸侯征劳于民,真正有趣的地方了。

按照惯性思维,诸侯王一口气征召几万人,劳作数十日;

就算多征点、多劳作几日——至少人数方面动点手脚,应该是没那么容易被查到的吧

事实上,很好查。

因为诸侯征劳于民,并不是只发一张‘征劳多少万,劳作多少日’的王令,然后原封不动得抄录数百份,并分发全国上下。

而是每一个地方,都要发去一张针对性的王令,类似于:这个县三百,那个县五百,这个乡八十,那个亭二十……

就这么一封一封王诏发下去,底层民众再笨、再蠢,也总数得清自己村出来应劳的,是不是王令上写的二十或三十人;

至于这些零零散散的王诏加在一起,总数有没有超过人数限额,那就是朝堂御史要干的事儿了。

一旦出现人数过限,或劳作时常超过限度,那直接就是一个役使国人过律的帽子扣下来,纵是尊贵如宗亲诸侯,也不过锒铛下狱的下场。

而证据,就是那一张张印有‘大汉某王’金玺的征劳王令。

——这个县的三百人,是你征的吧

——那个县的五百人,也是你征得吧

——还有,这个乡、那个亭……

——既然这些都是你征的,那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加一块儿都超好几千号人了!

至于劳作时限,那就更没操作空间了。

如果你王令上按规矩写‘劳四十日’,那只要第四十一日没遣散民丁,说不定就要爆发民变!

老百姓又不傻!

说好四十日,真当俺们不识数、不会输日子

至于直接在王令上写明八十日、一百日——还是那句话,不盖金玺,那就没人认;

盖了金玺,那就是你‘役使国人过律’的铁证。

所以可以这么讲;

——天子玉玺,是极致纯粹的权,几乎不受监督。

而诸侯金玺,既是王权的具象,同时也是王权的牢笼。

在牢笼里,王权可以肆无忌惮;

可一旦触及牢笼边沿,那即便贵为诸侯,也终不过是只触碰高压电线的笼中鸟。

再往下:金印。

说到金印——尤其是‘印’和‘玺’的不同,就不得不提绶带。

所谓绶带,便是自印、玺顶部的孔洞穿过,并将印、玺挂在腰间的布带。

而印、玺二者的不同,便在于绶带自印、玺顶部孔洞穿过的位置。

——玺,在方正的底座之上,还另有半截雕刻。

比如著名的传国玉玺,上半部便交有五龙;

诸侯金玺上半部,则多以龟纽——即‘玄武’为饰,亦偶有山脉雕刻为饰。

无论是天子的传国玉玺,还是诸侯金玺,其供绶带穿过的孔洞,均位于雕刻上方。

即:底座下篆字,上半部雕刻,雕刻之上留孔洞。

而印,则没有上、下半部之分——就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金属块,底部刻字,顶部平面留有突出的鼻纽。

至于刻字内容,‘印’和诸侯金玺一样:是持有者的职务。

比如丞相金印紫绶,便指丞相腰间的金印,以紫色绶带挂于腰间。

上有刻字:大汉丞相/相国。

太尉亦然——大汉太尉。

车骑将军、大将军,以及上、前、后、左、右将军,也基本都是类似的状况。

金印往下,便是比二千石及以上、中二千石及以下的银印青绶。

很好理解:银、铅掺制印,以青色绶带悬挂腰间。

其上刻字同样为职务,如少府匠作大臣、治粟内史、大汉廷尉、御史大夫之类;

须得一提的是——彻侯,同样是金印紫绶。

所以,即便中二千石级别的九卿,以及同为中二千石的御史大夫,其官职匹配的是银印青绶;但在如今汉室,绝大多数九卿都身具彻侯之爵的前提下,大部分九卿腰间,也同样是和丞相一模一样的金印紫绶。

但不同的是,这些由九卿挂在腰间的紫绶金印,刻的却并非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