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奏对(4 / 5)

利的;

?6?9?6?9但若是加上天子启方才,所说的‘制衡’二字,那就是利弊近乎持平了。

?6?9?6?9——二元制度当中的太后,是汉家的皇帝,为后世之君强加的‘枷锁’。

?6?9?6?9这个枷锁,确实会限制天子的权利、成为天子锐意进取时的掣肘;

?6?9?6?9但与此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确保汉家,不会因为出了一个傻缺皇帝——如土木堡战神之类的人,而对宗庙、社稷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6?9?6?9用更直白的话来说:以太后来瓜分、限制君权,是汉家以牺牲上限为代价,换取提高下限的举措。

?6?9?6?9二元制度下的太后,会成为皇帝英明神武之路的掣肘,却会同样成为‘战神们’傻缺之路的阻碍……

?6?9?6?9“儿臣,谨受教。”

?6?9?6?9对于天子启的提点,刘荣由衷感激。

?6?9?6?9自然,为剩下几问做出应答时,刘荣也就推倒了先前的腹稿,重新组织一番语言,才给出了更适宜的答案。

?6?9?6?9“如此说来,东、西两宫共治天下的利,在于确保政权交接、保证君权不会旁落,并在主少国疑时镇压朝野,平稳的扶持天子年壮掌政;”

?6?9?6?9“以及:制衡天子,让天子无法因为过度的锐意进取、贪功冒进,而致宗庙、社稷——致天下百姓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6?9?6?9···

?6?9?6?9“而弊则在于:在天子年幼时,太后代为掌政、镇压朝野;但等天子年壮之后,太后也很可能不会将大权,太过轻易的交还到皇帝手中。”

?6?9?6?9“另外,以太后制衡天子,除了保证天子无法过于激进,也同样限制了天子执掌大权,成了天子掌权的掣肘。”

?6?9?6?9···

?6?9?6?9“如此看来,东、西两宫共治天下,太后、天子共掌大权的利弊,依儿臣之见,当在各半。”

?6?9?6?9听到这里,天子启默然点点头,并没有如方才那般接过话头。

?6?9?6?9只是天子启此刻,并不是真的没话说;

?6?9?6?9而是并不打算告诉刘荣:天子年弱即立,由太后代为掌政,天子年壮之后,却无法将权力从太后手里轻易抢回;

?6?9?6?9——这,同样是汉家,对天子的考验!

?6?9?6?9占据大义,身为皇帝,却连太后、连母亲替自己掌管的大权,都无法靠自己抢回来?

?6?9?6?9那你不行啊!

?6?9?6?9还太嫩了!

?6?9?6?9与其让你掌权,还不如接着让太后掌权。

?6?9?6?9什么时候,能靠自己把权力从母亲、从太后手里抢过来,你才真正具备了掌权的资格。

?6?9?6?9做不到,那就老老实实学孝惠皇帝,在后宫醉生梦死吧……

?6?9?6?9这个道理,先帝没告诉过天子启。

?6?9?6?9甚至直到昨日,在长乐宫硬刚母亲窦太后之前,天子启都不曾有过这个认知。

?6?9?6?9所以,天子启也并不打算将这个刚得到不久的收获和感悟,就这么直白的告诉刘荣。

?6?9?6?9“朕的权,可是从窦太后手里抢回来的……”

?6?9?6?9“相比较而言,从将来的‘栗太后’手里抢权,够容易了吧?”

?6?9?6?9“这要是都做不到,太子,还是乖乖给小十让位好了……”

?6?9?6?9如是想着,天子启只含笑将目光收回,再度眺望向瞭远台外,又嘬了一口茶。

?6?9?6?9刘荣的奏答,却并没有因为天子启的举动,而就此停歇。

?6?9?6?9“在儿臣看来,这个制度,无法在保留其利处的同时,单独规避其弊端。”

?6?9?6?9“——有舍才有得。”

?6?9?6?9“要想得到这个制度带来的利好,便只能接受这个制度一同带来的弊端。”

?6?9?6?9“如:要想让太后确保政权安稳交接,并确保天子不过于昏聩、过于放浪形骸,太后就必须掌握废、立之权,以此督促天子。”

?6?9?6?9“又如:要想让太后扶立年弱之君直至其成人,便也不得不让太后掌握大权。”

?6?9?6?9“如果没有大权,那太后,也不过只是个稍富贵些的妇人,根本无法在先皇驾崩、新君少弱的情况下镇压朝野,在群狼环伺的朝野之上,扶保年少的君主,直至其成人。”

?6?9?6?9这个问题,天子启本就是随口一问;

?6?9?6?9刘荣的回答中规中矩,但至少没踩天子启的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