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朕就笑笑不说话(2 / 3)

宗亲诸侯们,在某种层面上‘保障’自己的安全。

对于汉天子个人而言,宗亲诸侯存在的唯一积极作用,便是让意图颠覆社稷的外姓权臣、外戚投鼠忌器;

想造反

听听老刘家的王爷们答不答应!

看看王爷们的兵,答不答应!

这,就让情况变得非常复杂了。

太宗孝文皇帝自己,一方面要防备那些心怀‘我上我也行’之念的宗亲诸侯,取自己而代之——比如齐系;

另外一方面,太宗皇帝又要尽可能多的拉拢、交好宗亲诸侯,来让他们更好的发挥出‘天子外援’的作用,从而反哺在长安的太宗孝文皇帝,不至于被权臣欺压过甚。

再有,便是‘得位不正’这个说法,太宗皇帝也需要通过团结大多数宗亲诸侯,来进行澄清。

——宗亲诸侯们都说你得位不正,那你即便是顺位继承,也只会是二世胡亥那般,权臣矫诏而立的‘不当立’者;

反之,宗亲诸侯们——至少是大部分宗亲诸侯,都说你得位正,那即便你是李二、朱四,也没谁能说你什么。

说到底,类似这样的政权更迭,只要没有发展到改朝换代的地步——只要还是旧皇族成新天子,那就不关天下人的事儿。

如太祖高皇帝年间,太子是刘盈也好,刘如意也罢——反正都姓刘,老百姓压根儿不在乎。

吕太后年间不就是

前后换了两个少帝,一个刘恭一个刘弘,底层民众连刘恭咋死的、刘弘咋没的都不知道。

大家只知道:刘恭姓刘,是老刘家的人;

刘弘也姓刘,也是老刘家的人。

到诛吕乱平后,入继大统的,是代王刘恒也好,齐王刘襄也罢——甚至哪怕是淮南王刘长,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说,都是无所谓的。

反正都是老刘家的人;

只要坐上皇位的那个屁股,属于一个姓刘的男性,就等于老刘家还坐着天下,汉家还没有亡国。

这就够了。

对于整日为生存而奔波劳碌,根本没空关心‘天下大事’的底层民众来说,没有改朝换代、没有换另外一个姓坐天下,就够了。

没有改朝换代,就不需要学习新的法令,也不需要适应新的秩序。

至于新皇帝和旧皇帝,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不一样的举措或是政治理念……

说实在的:在封建时代,高高在上的皇帝,想要让一个政令、一个政治理念,被最底层的农户清晰地感受到,难度其实是很大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封建时期的朝堂政令,都是天子说十,丞相说八,出了都城就最多只能剩个六;

到了郡县地方,能剩个三、四,就已经算好的了;

再往下倒乡村,运气好了能剩个一,让老百姓模糊的感受到:哦,皇帝老子干了这么个事儿。

虽然不知道有啥用,虽然不影响俺老农一年的三百石粟,但听着也挺有意思的。

运气不好,这一都落不到老百姓头上,全被基层官僚伙同豪强吃下了,老百姓啥都不知道。

远的不说——就说不到十年前,刘荣主持平抑粮价后,开始在关中范围成为常态的粮食官营。

刘荣提出的目标,或者说是想法是:让老百姓,都能随时买到三十钱左右一石的粮食,且随时都能以二十六钱以上的价格,将自己手里的粮食卖出。

老百姓买粮,少府无限量供应;

老百姓卖粮,少府也无限量吃下。

这,便是上文提到的‘天子说十’。

那‘丞相说八’是什么意思

——就在当年,刘荣提出无限量购入、售出粮食,以官方下场垄断粮食市场后,长安朝堂几乎是在瞬间,便本能做出了限制。

即:原则上,少府内帑每年,最多只吃下五千万石粮食,以免现金流出现问题;

同时,每年只卖出四千五百万石粮食,以免府库没有粮食储备,无法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

刘荣虽然颇有微词,但也知道饭得一口一口吃,便也暂时应下了。

结果这律令出了长安,就又进一步缩水为了‘六’。

如何缩水的

——少府内帑内部,对官营粮米一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在刘荣看来,官营粮米,以官方身份下场垄断粮食市场,保证粮食价格长期处于稳定,是一个政治利益极大的事。

为了这巨大的政治利益,刘荣允许官营粮米不赚钱;

甚至哪怕是亏损,只要亏损还在可接受范围内,这事儿也同样划算!

但这,只是刘荣的一厢情愿。

刘荣这么想,少府却并不这么想。

在少府看来,官营粮米也好,平抑粮价也罢,都不过是刘荣派下的任务。

类似于,太子刘荣/天子刘荣托少府帮个忙,记少府一个人情。

但少府上下的政绩,看的却不是帮没帮刘荣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