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此间种种,归根结底,刘荣当年借平抑粮价一事找出,并随后清理掉的功侯勋贵,其实就是汉家的功侯群体中,最不中用的那一批蛀虫。
他们宁愿接受爵位世代递降,也不愿意上战场为宗庙、社稷做贡献;
他们宁愿遭受骂名,也不惜从粮食入手,从贫苦百姓的嘴里抠食。
这样一批人,刘荣很庆幸自己能轻松甄别,并名正言顺的清理掉。
而在这些人被清理掉之后,剩下的功侯贵族们,自然就都是‘生财有方’的精英了。
上文提到,功侯贵族们无所不用其极的搞钱,有白嫖封国百姓劳动力、操纵物价牟取差价等手段。
而这些手段中,收益最庞大且稳定,同时又极容易达成的,便是充当商贾的保护伞。
当然,不同于后世人认知中,拿钱办事,不干涉具体业务的保护伞——彻侯勋贵充当商贾保护伞,基本上是将商人极其家产‘整个吃下’。
商人自此成了功侯的仆从,商人的家产,也成了功侯牟取更大利润的本金。
从投效功侯之日起,商人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用自己的家产为本金,用自己的本事为筹码,去为功侯源源不断带来利润。
期间,功侯们指头缝里会漏出些——毕竟功侯们‘大手大脚’的,指头缝宽点也正常。
双方各取所需——商人得以安心做生意,功侯得到钱多事儿少的收入渠道,双方一拍即合,两全其美。
明白了这些,回顾过太宗皇帝输粟捐爵后,汉家的商人群体的转变,再回归正题。
——太宗皇帝为了省钱,为了养军队,不惜那爵位出来‘卖钱’;
宫中女眷更是面无粉黛,裙不拖地,主打一个勤俭节约。
先帝老爷子稍逊色些,没抠门到那个份儿上,却也半点算不上大方。
父子两代皇帝,几乎是以传递接力棒的方式,把汉家原本空虚、穷的恨不能跑耗子的府库,给夯的结结实实。
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和匈奴人干起来了,不至于再伸手朝老百姓要钱。
结果,历史上的汉武大帝,几乎没有任何意外的,辜负了父祖——尤其是父亲孝景皇帝的期望。
北逐匈奴,汉武大帝确实做到了,却没能尽全功。
晚年连战连败,直指轮台罪己诏颁行天下,几乎是把卫霍时期的所有对外胜利果实,都毫无保留的吐了回去。
与此同时,无论是卫霍时期的连续胜利,还是卫霍之后的屡战屡败,庞大的战时财政压力,都是几乎完全被压在了天下百姓的头上。
后世人常讥讽道:生存环境恶劣,动物就会本能的停止繁衍。
但在汉武大帝一朝的汉室,这句极具讥讽意味的笑谈,却成为了现实。
——不是老百姓不生;
而是生了养不起、养不活、养不大。
土地兼并加剧,让太祖高皇帝赐予天下百姓的每户一百亩地,在汉武大帝年间,骤减到了平均每户不到四十亩。
老百姓生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却也饿死、病死,甚至溺死、遗弃了一个又一个孩子。
历史上的孝景皇帝晚年,汉家人口从三千六百万到四千万,仅仅只花了五年时间。
五年时间,多了四百万人。
每年八十万;
但在汉武大帝年间,汉室人口从四千万到五千万,却花了足足三十年。
三十年,一千万人。
每年,不过三十多万。
人口基数明明越来越大,人口增长明明应该越来越快;
但汉武大帝的存在,让汉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在短时间内迅速腰斩。
如果这,还不足以证明汉武大帝穷兵黩武,还不足以证明汉武大帝年间,汉室百姓——尤其是底层百姓民不聊生,那这世上,恐怕也就没有苦难存在了。
我们把一切都拉回原点。
——摸着汉武大帝这块石头过河,刘荣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民生民计,以及遏制土地兼并。
只有保障了底层民众的基本生存需求,并有效遏制的土地兼并,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汉家的人口,才能以每年至少八十万——或者说是每五年四百万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而在封建时代,尤其是古华夏封建帝王时代,人口,就是国力最根本的来源。
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更高的中央财政收入,更庞大的官僚系统,更有效的行政体系,以及更强大的军队。
一个一千万人的政权,和一个五千万人的政权,所能拿出的军队兵力数量、兵源质量、战斗力,以及所能达成的行政治理力度,都不是一个层面的。
好比战国末期,列强各自攥着几百万的人口,即便动不动就能拉出几十万人的大军,却不过是把扛得起锄头的农民,都派上战场去抗戈矛。
一旦战败,尤其是被全歼,便是动辄死去一代人,数十上百年缓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