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 / 3)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对于某个学派政体,以及某个统一政权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对学派而言,这个政权如何,不外乎一句‘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

当然,这里的‘有道’‘无道’,未必是客观现实,而是各学派根据自身的状况,做出主观判断。

大致类似于:一个打压豪强、乡绅的政权,对儒家而言便是‘无道’的,就应该暂时蛰伏,静待时机。

而一个风气开放,法治观念淡薄的王朝,则是法家认知中的‘无道’。

诸如此类。

但对政权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什么诸子百家,什么是非对错——好用就拿来用呗

至于对不对、该不该之类,只要用着顺手、舒服,便总有办法粉饰。

自有大儒为我辨经嘛

咳咳咳

在放弃墨家这个综合性大学派,不再将其视作制衡汉室执政学派的某一方力量之后,刘荣‘三足鼎立’的执政学派制衡方案,无疑便胎死腹中。

黄老死而不僵是既定事实,短期内不会倒塌,也不能倒塌,更是刘荣清晰认识到的。

儒家凭借‘有教无类’而积累的人数优势,以及量变所引发的质变,还有儒家学说本身海纳百川的宏达底蕴,也使得儒家的复兴、显赫,成为了未来必然会发生的事。

一方日薄西山,一方朝气蓬勃。

看上去是新老交替,但刘荣却很清楚:除了这两方,汉室还迫切需要第三方力量,来充当二者之间的缓冲地带,并起到制衡作用。

因为执政学派的交替,其实和王朝更迭一样,往往并不会太过温和。

王朝更迭,兴亡皆为百姓苦。

执政学派的交替也一样——如果单纯是旧的淡退、新的登上历史舞台,那这个过程也同样不会风平浪静。

描述一个非常具体的画面,就不难意识到这一点。

你是一个黄老血官员,在太宗皇帝年间入仕,并在先孝景皇帝年间小有所成,官至千石。

而且,不单你出生黄老,你父亲、你祖父,也都是有名的黄老巨擘。

在精力秦末战国,对华夏文化的全方位洗礼之后,像你这样三代传承的黄老学铁杆知识分子,已经能算作是顽固的黄老世家了。

那么,在当今刘荣这一朝,你,或者说你的家族,乃至于你的子孙后代所面临的问题,就变得有些棘手了。

——儒家愈发强盛,且步步紧逼,很快就会取代黄老学,成为汉家新的执政学派。

而作为旧的执政学派,你们黄老学说的头部代表人物们,不是去了深山老林修仙,就是窝在家里炼制仙丹。

你很痛苦,也很头疼。

因为你很清楚,儒家一旦的是,那就不可能允许你们黄老之士体面的退出历史舞台。

为了加快执政学派的交替,儒家必然会无所不用其极的,将你们黄老之学贬低的一无是处。

甚至于,为了避免黄老学死灰复燃,在未来威胁到儒家‘新执政学派’的地位,儒家还可能会挖掘黄老学的学术根基,将黄老学贬为小说家、家那样的小学,甚至歪门邪道。

具体的体现方式或许是:你所在的部门,空降了一个儒家出身的领导,然后你很快被架空,开始被穿小鞋。

若是情况糟糕一点,甚至可能是某个儒家出身的下属突然冒出来,明明是你下级,却对你颖指气使,原因只是你出生黄老,早晚要被他们儒家所取缔。

在这种时候,如果有个墨家或法家出身的官员,能在你们两方之间充当和事佬,那就再好不过了。

比如:你出生黄老,你的顶头上司是空间的儒家官员,但他的副手,却是法家出身的积年老吏。

如此一来,你那个儒家出身的领导,就不可能再有精力给你这个黄老学的遗老遗少穿小鞋,而是要专心去和那个法家出身的副官斗法。

若是二者之间的争斗足够激烈,你甚至可能会被那个儒家出身的领导拉拢!

当类似的场景,出现在汉家每一级、每一地的政府部门时,黄老学体面退出历史舞台,就成了可能。

至于替你们黄老学吸引火力的第三方——墨家也好,法家也罢,那就不是你该关心的事了。

他们会成为儒家新的竞争者,和儒家‘竞争上岗’,谁行谁接替黄老学,成为汉家新的执政学派。

而在墨家被淘汰之后,留给刘荣的选择,似乎就只剩下法家一个选项了。

不然呢

杂家

还是阴阳家、家

显然都不合适。

而这,就有涉及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法家,到底能不能用

或者说,秦的灭亡,法家的责任到底有多少、占比大不大

以及,如果汉家也重用法家,那会不会布秦法律严苛过度,导致宗庙、社稷不稳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