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思想进步(2 / 3)

法家能有这样的思想认知,刘荣自然是感到欣慰。

而赵禹接下来的一番话,也让刘荣欣慰之余,不免有些期待起法家的未来。

“对于官吏贪污、受贿的问题,臣也有几点愚见。”

赵禹一语,惹得在场众人面色一正,齐齐翘首望向赵禹。

就连刘荣,都象征性的将身子坐直了些。

便见赵禹清了清嗓,又稍一沉吟,方沉声道:“官员贪污、受贿的问题,其实并不只出现在官员身上。”

“自长安朝堂以下,无论是京官公卿,还是地方郡县二千石,乃至于宫中的婢女寺人、达官贵族家中的门房仆人;”

“——但凡是有人来登门,从求见通禀,到出言旁劝,乃至代为美言。”

“给受托者行贿,早已经成为了我汉家约定俗成,人人遵守的规矩。”

“若有人登门求某人办事,却没有按照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行贿,那就会被说是不懂规矩,乃至不讳世事。”

“尤其太宗皇帝年间,将军张武受贿,太宗皇帝不惩反赏,赐五百金‘以愧其心’后,我汉家受贿、行贿之风便愈演愈烈。”

“到如今,甚至已经到了光天化日之下,也根本不避讳的程度。”

···

“所以在臣看来,要想解决官吏贪污、受贿的问题,并不单是要考虑‘怎么让官吏变得清廉’,而是要考虑:如何改变朝堂内外,地方郡县府衙,乃至整个天下的风气。”

“若不然,哪怕通过一些非常的方式,来让官吏尽量不去贪污、受贿,也根本无法持久。”

“毕竟受贿、贪污之风由来已久——十人贪腐,一人清廉,错的,或许就会是那个清廉的人了······”

对于今天要说出口的这番话,赵禹自然是思考了很久,也措辞了很久。

甚至直到今天,赵禹都还临时对自己的措辞,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但总结归纳而言,赵禹的意见就一句话:官员贪污腐败,不是个例,而是风气。

要想改变现状,就不能只靠反贪反腐,亦或是从刑罚、牢狱出手,而是应当从改变风气,从根儿上去解决问题。

这个命题不可谓不大。

但对于刘荣而言,哪怕是如此巨大的命题,只要有人能主动提出来,就都能算是好事。

——毕竟有人敢说,就说明这个问题,还没有严重到‘人人忌讳而不敢言,言则天下群起而攻之’的程度。

至于赵禹所描述的情况,也是基本符合现实。

如今汉室,别说是你登门求人办事了——就连普普通通的有人拜访,也是从头到尾,都由内而外散发着‘贿赂’二字的腐烂气息。

比如某个彻侯,想要到另外一家彻侯做客,亦或是某个官员,要找自己的某个同事聊聊,顺便吃个便饭。

这种时候,这位彻侯、官员,在拜访同为彻侯、官员的朋友或同事时,就需要向对方地门房‘行贿’。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行贿’,没有任何特殊的、额外的附加目的。

就仅仅只是为了让门房,正常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入内通禀一声:谁谁谁来拜访了。

那么,对于这种明显敲客人竹杠的行为,主人又是什么态度呢?

——你得给啊!

——你咋能不给呢?

连我的门房,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向你伸手要的些许红包,你作为彻侯、官员都不愿意给;

那我和你往来,还有什么好处可图的?

再者说了——宰相门房七品官,俺家的门房,那就是俺的脸面啊!

你却不把我的脸面放在眼里,觉得我的脸面,都不值这些许三岁钱两?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你请回吧。

我可不乐意跟一个吝啬到连门房受金,都舍不得给的铁公鸡往来。

这种奇怪的风气,怎么说呢……

就很离谱。

在绝大多数时候,甚至是绝大多数与人往来、相处的情景之下,行贿受贿,甚至已经不再是经济利益输送为主的行为,而是和礼貌与否、体面与否,彼此尊重与否等方面扯到了一起。

——你来拜访我,不给我家门房塞钱,那就是不礼貌、看不起我!

我不管你给多少!

我也不管这钱,会被我家门房拿来干什么。

我就只要你一个愿意给钱的态度,要这一份体面、要这点面子。

至于你给的钱本身——我好歹也是个体面人,咋可能还让门房交出来?

这,就是如今汉室盛行的行贿、受贿之风,让人感到魔幻的地方。

——经济利益,已经不是行贿、受贿的核心因素了。

如今汉室盛行的贿赂之风,已经开始演变为:为了贿赂而贿赂。

就像后世,因为酗酒而坏了身子,到了要吃药维持,却还是要用酒瓶装药的酒蒙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