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各谋其利(2 / 3)

有监察、监督权,便是变相的染指财权。

大司空则负责官员监察,以及官员任免复核、审查,则是初步掌握人事权。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足鼎立,三公彼此制衡。

过去那算个哪门子的制衡

丞相掌天下政务,太尉掌天下兵马,二者非但没有水火不容的矛盾,反而还具备‘只要联合起来,就能颠覆天下’的危险制造能力。

在此二者的淫威下,所谓的‘亚相’御史大夫,那是要权没权,要势没势。

就连腰间挂着的,都是九卿级别的银印青绶,就连秩禄,都是九卿级别的中二千石。

这不纯纯让丞相当狗遛么,哪来的‘掣肘丞相’的可能

反倒是先为九卿之首的内史,然后担任亚相御史大夫,最终亚相转正,担任丞相的晋升路线,在汉家自称一套体系,且颇有效果。

作为穿越者,刘荣对自己,还是有相当程度的自知之明的。

——刘荣明白,自己的历史视野再怎么宏伟、宽阔,单轮政治手腕和政治水平,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和朝中这些七老八十,动不动‘沉浮宦海数十年’的老家伙媲美的。

刘荣知道自己想要掌握朝堂,所能依凭的最具性价比的方式是什么。

先帝老爷子,教给刘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同样是这个方式。

——制衡。

按照先帝老爷子的话来说,做皇帝,其实就是研究制衡的艺术。

比如开国皇帝,就像是从无到有,搞出来一张桌板。

有了桌板后,为了支撑其这个桌板,开国皇帝不可避免的,就会给桌板底下安装很多条‘桌腿’。

比如武将啊

文官啊

功侯啊

外戚啊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这些桌腿,有的确实可以长期做桌腿;

有的,则需要进行调整——或截断一节,或增长一段,才能撑起桌板。

也有的,完全就不是做桌腿得料,需要完完整整切下来,才能让桌板稳住。

于是,从开国皇帝开始,一代代皇帝开始研究:这个名为江山社稷的桌板底下,有哪些腿需要锯掉,有哪些腿需要调整,又有哪些腿万万动不得。

能准确的把‘不好的桌腿’锯掉,便是革除弊政,厘清吏治。

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把那些需要调整的桌腿搞好,那更是盛世即现!

至于万万动不得的桌腿,一旦碰了,那便是裁员裁到大动脉——轻则王朝转衰,重则社稷颠覆,江山易主。

这套理论说来简单,也非常容易理解。

但具体操作起来,却是正应了那句:治大国,如烹小鲜。

——这是个精细活,而且极其考验皇帝的水平。

比如太祖高皇帝刘邦,从无到有,搞出来了这块名为‘汉家’的桌板。

然后,为了稳住这块桌板,不管三七二十一,使劲儿给桌板底下安桌腿。

在其此间,名为‘异姓诸侯王’的烂桌腿,被高皇帝刘邦挨个锯掉。

结果等到了刘邦驾崩,孝惠皇帝即立,名为‘外戚’的桌腿,又出现了腐烂的趋势。

——一方面,这条足够粗壮的桌腿,确实是让汉家这块桌板稳住了。

但另外一方面,这条过于粗壮,且明显不够‘直’的桌腿,也同样给桌板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等吕太后驾崩,这条桌腿彻底腐烂,并被诛灭诸吕的诸侯大臣合力锯掉。

而后,便是太宗孝文皇帝自代地入继大统,开始为期二十七年的‘桌腿调整’工作。

比如外戚(薄昭)啊

东宫(薄太后)啊

宗亲藩王(刘兴居)啊

诸如此类。

经过太宗皇帝精心调整,汉家这块桌板终于彻底稳住,并同时开启了文景之治。

到了刘荣这一朝,汉家的桌板,已经算是彻底稳住了。

就差一根名为‘北逐胡虏’的固定器,就能变得固若金汤,轻易都揣不翻!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刘荣可谓是‘豪掷千金’——半点不心疼的拿出大量钱粮物资,与匈奴人接连打了好几场战争。

而此番的奴籍案,却在冥冥之中告诉刘荣:汉家这块看似固若金汤的桌板,又有一条腿出问题了。

如果这条名为‘官僚’的坏腿不解决、不修正,那很可能还要进一步,影响另外一条名为‘陵邑制度’的好腿。

放弃不管的话,更是会让桌腿们一根接一根坏事,并最终,导致桌板彻底摔落、破碎。

至于三公级别的相互制衡,则是先帝老爷子尚在之时,手把手交给刘荣的。

——先帝告诉刘荣,要想让两个人彼此制衡,那就必须让这两个人,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只有矛盾不可调和,他们才会站在天然的对立面。

只有站在对立面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