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少年诸葛亮的预言(1 / 2)

同一时间,河间郡,乐成县。

公孙瓒自率军南下救援渤海郡,如同原本历史中一般,大破近二十万青州贼寇于东光县与重合县,被朝廷封为冀州刺史。

只是当时冀州大半皆在袁绍手中,他随后依靠这些年威震北疆的名声,与袁绍平分了冀州。

虽然冀州的核心魏郡掌控在袁绍手中,但是在公孙瓒看来,袁本初只是帮他多治理几年罢了。

在他平定治下诸郡的贼寇后,统一冀州乃是迟早的事情。

毕竟袁本初虽然在权谋方面确实有一手,但是军事才能并未显现,拿下冀州半壁,也是依靠欺诈的手段夺取韩馥的领地,与他这个打遍北境无敌手,依靠军功立足的白马将军,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公孙瓒进入冀州后,将自己的刺史府设置在了河间郡的郡治乐成县。

河间郡东连渤海郡,南接平原君,北与涿郡接壤,向西可以进入中山郡国、常山郡国,对于公孙瓒治下的五郡来说,处于中间位置。

无论哪个郡出现问题,他都可以从河间郡发兵支援,故而将刺史府的位置设置在河间郡。

暮色四合时,旷野里浮起青黑的寒气,隐约有妇人哀哭随风断续,却又辨不明来处。

天地间唯见几缕残炊从坞堡方向升起,很快就被沉重的云霭吞没了。

虽然河间郡的盗贼被公孙瓒平定,但是郡内百姓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路有冻死骨”时常出现在河间郡的各县之中。

刺史府内。

公孙瓒负手立于幽冀地图前,白袍映着跳动的烛光,格外显眼。

此时的公孙瓒刚刚得到公孙度自立为公的消息。

“公孙升济竟然在辽东自立?”

公孙瓒从齿缝间挤出冷笑,突然反手将铜镇纸砸在地图上的辽东位置:“襄平城内一守户犬罢了,安敢僭越至此!”

公孙瓒与公孙度虽然同姓却并不同宗,尽管都出身大汉王朝的东北,不过公孙瓒出身辽西豪族庶支,公孙度则是辽东寒门的身份。

在家世上,公孙瓒是贵族子弟,家世“两千石”,只是因为他并非嫡子,而是庶出,并没有得到家族中的资源倾斜。

而公孙度虽然是嫡子,却是寒门出身,他自己也因为小时候与玄菟郡太守公孙琙的儿子公孙豹同名同岁,而对方又在十八岁病逝。

玄菟郡太守公孙琙见到公孙度特别亲近喜爱他,并送他去地方的私塾中学习知识,还为他娶了妻子,并提拔寒门的公孙度在玄菟郡为官。

所以,虽然乃是庶出,却出身豪门的公孙瓒,一直以来,都看不起这位与他同姓,却出身寒门的公孙度。

当初公孙度在辽东大力打击豪族,公孙瓒就曾预言,公孙度迟早会成为大汉王朝边疆的大患。

…………

帐下幕僚尚未回应,却见公孙瓒猛地攥紧腰间环首刀柄,朗声说道:“若本刺史仍然镇守右北平郡……白马义从三日可抵辽水,岂容竖子夜郎自大!”

长史关靖赞同道:“若刺史大人还在右北平郡,公孙升济哪里敢自称辽东公。他还不是见到幽州牧刘虞仁义懦弱,不会用兵,又有辽泽天险,故而并不惧怕幽州出兵平乱而已。”

公孙瓒摆了摆手:“公孙度自封为公,需要幽州牧刘伯安去头疼,我们当前的目标,当是在明年开春之后,平定常山郡国内的黑山贼。

一旦黑山贼被降服,将来我们与袁本初争夺整个冀州之时,再无后顾之忧了!”

…………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十二月二十三。

琅琊郡,东安县。

沂水早已结了一层薄冰,在灰白的天光下泛着青黑的光泽。岸边的枯芦苇凝固在冰面上,保持着最后一刻被寒风定格的姿态。

远处的蒙山褪尽了秋色,苍黑的松柏间夹杂着嶙峋的积雪,像极了老人鬓间的斑驳。

因陶谦提拔本地的名门望族,叔父诸葛玄被任命为东安县县令,故而年少的诸葛亮、诸葛均兄弟跟随其叔父来到了东安,其兄诸葛瑾留在了阳都县老家,为父亲守孝三年。

因为东安县就在阳都县的北方不远,诸葛瑾偶尔也会来此探望自己的叔父与弟弟。

今年亦是诸葛瑾守孝的最后一年。

窗外碎雪叩竹,少年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在县令府的一间客室之中读书闲聊。

放下手中关于吴起在徐州的改革变法,拿起毛笔,轻轻在空白的竹简上写下了“辽东公孙度自立”几字。

横画藏八分金石气,捺笔带三分刀剑锋。

可以看出少年诸葛亮在书法一道上,不但天赋惊人,更是下了苦功。

少年诸葛亮的指尖在“辽东公孙度自立”那行墨字上顿了顿,陷入到沉思之中。

“公孙度真是走了一步死棋啊!”诸葛亮忽然轻笑出声,惊散了躲在窗外取暖的小鸟。

对座研墨的诸葛均纳闷的问道:“辽东苦寒之地,也值得二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