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察觉的迷茫:“小阳,我也不太清楚你说的这些。也许是法律程序上有什么误会吧,至于我当时为什么没事,可能就是运气好捡回了一条命。咱们能像现在这样生活在一起、结婚,这就是上天给的缘分呀,何必纠结那些想不明白的事呢。”
赵小阳微微皱眉,目光中满是不解,语气里透着一丝探寻:“可是蒋姐,这里面还有个特别奇怪的点,就是你的年龄啊。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你已经三十八岁了,怎么后来一下子就回到了二十四岁?这实在太不符合常理了。蒋姐,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且,你……相信这世间真有死而复生这样的奇事吗?”
蒋庆微微一怔,这个问题她根本无法回答,因为关于那些离奇的过往她已失去了记忆,只能凭借本能去回应。她轻轻抚摸着赵小阳的脸庞,轻声说道:“小阳,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或许真的是命运的奇妙安排吧。至于死而复生,以前的我肯定不信,可经历了这么多难以解释的事,我也不敢确定了。”
不仅赵小阳和蒋庆对过往那些离奇之事困惑不已,世间众人同样深陷迷雾之中。就拿法院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清晰地记得曾有这样一件案子——赵小阳因杀害蒋庆而被判处死刑。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不知何时起,赵小阳竟走出了监狱。这一情况让法院里不少人满心疑惑,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决定一探究竟。
于是,这些心怀疑问的工作人员着手查阅从前有关蒋庆的各类资料,试图从中找出赵小阳出狱的原因。他们翻遍了档案室的各个角落,仔细检索每一份可能相关的文件,不放过任何一丝一毫的线索。然而,一番辛苦查找之后,结果却让他们瞠目结舌。
他们惊讶地发现,无论怎样努力,都查不出任何有用的信息。记忆中那位备受赞誉的人民好法官蒋庆,仿佛从未在这个世界存在过一般,所有与之相关的记录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更诡异的是,曾经无比确信的赵小阳杀害蒋庆这一案件,如今连一份相关卷宗都找不到,就好像这件事仅仅是一场集体幻觉。
可事实上,赵小阳和蒋庆就真真切切地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着。此时的赵小阳年仅二十八岁,而蒋庆则是青春正好的二十四岁,他们每天在法院里忙碌着,与周围的同事们一同处理着各类案件,仿佛那些曾经萦绕在人们记忆中的离奇过往,从未发生过。
赵小阳心中的疑团愈发浓烈,这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再次满脸困惑地看向蒋庆,语气中满是不解与探寻:“蒋姐,我实在是想不明白了。这段时间我四处打听、查找,可就是查询不到你之前三十八年的任何经历。按道理说,一个人三十多年的人生不可能平白无故就消失得干干净净啊!”
他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急,继续说道:“而且,我对自己曾经杀害你的事记得清清楚楚,那种悔恨和痛苦至今都刻骨铭心。可现在倒好,不管我怎么努力,却连一点与之相关的蛛丝马迹都找不到。就好像这一切都只是一场荒诞不经的梦,可它又真实得让我无法释怀。蒋姐,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难道真的是我的记忆出现了偏差?”
蒋庆听着赵小阳的话,心中也不禁泛起阵阵涟漪。她轻轻握住赵小阳的手,试图安抚他的情绪,可自己的眼神中同样充满了迷茫:“小阳,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一切。也许真的是时间太久远,很多东西都在岁月里遗失了吧。又或者,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让我们放下过去那些不愉快,重新开始。”
后来,世间众人心中的困惑如乌云般越聚越浓,这种集体性的疑惑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众多心理学家纷纷投身其中展开深入研究,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分析,最终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他们指出,这种情况可以归类为“曼德拉效应”。
所谓“曼德拉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大众对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记忆与现实事实出现了明显偏差,仿佛整个群体的记忆被悄然篡改。
对于蒋庆和赵小阳的事而言,这一理论似乎恰好能解释得通。众人清晰记得赵小阳杀害蒋庆以及后续一系列事件,可现实中却找不到任何与之对应的证据,就如同大家共享了一段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记忆。
心理学家进一步阐述从记忆的本质来看,人类的记忆并非是对过往经历的精确复刻,而是一个动态的、易受影响的重构过程。在这个事件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传递犹如接力赛,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失误。最初的信息在人与人之间口口相传时,可能因为讲述者的主观理解、表达失误,或者倾听者的注意力分散、理解偏差等因素,导致信息逐渐失真。
同时,社会环境和群体心理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一个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时,群体的情感共鸣和共同认知往往会强化某些特定的记忆版本。在蒋庆和赵小阳事件中,或许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对某些情节有着强烈的情感投射,使得这些情节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放大和扭曲,最终形成了一种广泛传播但与事实不符的群体记忆。
此外,现代媒体和网络的高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效应。海量的信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