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如此。
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喜好,并且每个观众在网络上发言的欲望也不相同。
有时候某种看法的浪潮很大,未必真的就代表作品的目标客户就真的全是这种想法。
还有可能有很多人压根就不说话,只是在作品播放的时候观看。
发现喜欢了,就会一直观看下去。
发现不喜欢,就默默点击右上角。
周墨一直在努力从各种渠道获取观众们对电视剧内容的偏好,为此他尝试了好多种办法。
比如说直接搜集《朱楼》讨论区观众的意见。
再比如说对《朕要做皇帝》的消费观众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询问,询问他们最喜欢的古装作品,并且根据消费额,观剧时间,观众年龄等因素安排权重。
就拿第二种调查方式来说,从周墨收集到的信息来看,喜欢《雍正王朝》的观众比例最高,且观众的消费,观剧时间都比较长。
从内容上讲,《雍正王朝》中老四吃过瘪,被人坑过,当上皇帝之后就想着杀邬先生,和《朕》中福王那种一路顺风顺水的经历相差甚大。
这就说明,观众对于这种让主角吃一定瘪的接受程度还是有的。
周墨敢在《朱楼》中加入一定的“真实的无奈”,也是出于此。
大甜甜听到周墨的说法,趁着等红灯的时候,回头看了他一眼。
“这么说,你已经想好怎么回复观众们了?”
“就实话实说,把自己的创作思路说出来呗。
《朕要做皇帝》的重心是争霸天下,《朱楼》的重点在朝堂争斗,二者的核心不一样,前者可以一直爽到尾,后者在情节设计上必须存在矛盾和挫折,不然就要损失逻辑性。
我觉得只要把这话说出来,观众们基本上就理解了。”
大甜甜眉头一挑:“你当初要改《大明风华》的时候,可不是这样说的,我记得你当初把张导(张廷)说得脸都黑了。”
《大明风华》,山河公司的项目,2018立项,去年年底开拍,目前仍然在拍摄当中。
《大明风华》尚未立项的时候,张廷拿着剧本找到周墨,希望要一笔投资。
他说他看了山河公司拍的几部明朝背景的电视剧,觉得这个故事市场不小,正好山河公司也没有立项过朱棣时期的故事,所以他就想拍一部从朱棣到朱祁镇时期的电视剧。
周墨认可张廷的想法,但是不认可他带过来的剧本。
《大明风华》在前世播出的时候,流量不小,争议性很大。
电视剧半段,讲述了朱棣一家五口相爱相杀的过程,既有阴谋算计,也有父子亲情。
整体风格比较明显,偏向传统历史剧。
而电视剧后半段,自朱棣死后,电视剧的主视角从朱家五口身上,转移到了电视剧的女主孙若薇身上,讲述她自丈夫朱瞻基(明宣宗)登记后,从贵妃升至皇后,再到太后,所经历的一系列斗争和故事。
很多观众看待这部剧,就像在看风格完全不同的两部。
不过这其实是一种必然。
《大明风华》并非原创剧本,而是改编作品,其原著为女频《大明皇妃孙若薇传》。
看名字就知道,这本的主角正是孙若薇,主线也基本上全程跟着孙若薇走,而非前期充满欢乐的朱家五口。
朱家五口的剧情,属于张廷和其他编剧,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
从质量上讲,张廷改编的水平相当不错,围绕朱棣祖孙三代展开的细分,在当前整个圈内也算独一份。
但把朱棣祖孙三代的戏和孙若薇的戏前后承接,只能说张廷两种观众都想要,最后又什么都没要到。
一开始,用朱家祖孙三代吸引来的客户,在朱棣去世,孙若薇上台之后纷纷弃剧。
而奔着原著来的观众,大概率不可能等到三十多集后,朱瞻基登基,孙若薇成为皇贵妃之后再开始看。
“我跟张廷的情况又不一样,我的目标观众从头到尾都没有变过,而张廷居然想在一部剧里吸引两拨观众,他这剧能好才怪了。”
大甜甜反问一句:“所以,这就是你让他删减剧情的原因?”
周墨摇摇头:“我可没直接让他删减剧情,而是跟他探讨了一下剧情,建议他把重心放在一处,要么就去拍朱家祖孙三代,要么就去拍孙若薇,而不是搞嫁接,容易出问题。
最后是他自己觉改变主意,决定把重点放在朱家祖孙三代的明争暗斗上,所以就删掉了朱允炆的相关剧情。”
大甜甜愣了一下,“朱允炆的剧情线被删掉了?”
“对啊。”
“这条线按理说其实还算重要吧,历史上不是说朱棣为了寻找朱允炆,还特地派人出海找他,所以后来才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
周墨思考了一下,解释道:“郑和下西洋的真实原因有很多,不单单是为了朱允炆,咱们姑且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