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威名远播 筹划并州(1 / 3)

西凉铁骑踏碎最后一抹暮色时,满载财宝的车队正蜿蜒驶入陇西郡。青铜鼎器与玛瑙珠串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却不及马超手中那柄滴血长枪灼目——三日前,他正是用这杆枪挑着氐人首领的头颅,立威于雅鲁藏布江畔。

\"将财货分出三成,明日开仓赈济。\"马超甩了甩枪尖血珠,目光扫过城墙上新添的箭孔,\"那些被焚毁的村寨,每家发五斗粟米,十匹麻布。\"亲卫应声而去,马蹄声惊起城角寒鸦,扑棱棱掠过\"大汉天威碑\"斑驳的碑文。

此时的陇西郡,再不见三日前的颓唐。青石巷口,老妪将新蒸的麦饼塞进巡逻士兵怀中;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锻打声昼夜不息,青壮们争着将自家祖传的刀剑熔铸成西凉军的制式兵器。茶馆里的说书人拍着醒木,唾沫横飞地讲述着\"神威将军\"如何以铁骑踏平二十万氐人,连隔壁凉州的流民都成群结队赶来投军。

更夫敲响三更鼓时,马超独自登上城楼。夜风裹挟着血腥味掠过他的玄色披风,远处百姓家的灯火星星点点,恰似当年董卓坐镇陇西时的光景。老人们总说,董太师年轻时单枪匹马调解羌胡纷争,用自己的披风裹住冻僵的牧民;他的铁甲染过陇西的雪,也沾过胡人的血,所以即便后来权倾朝野,陇西人说起\"董公\"二字,眼里仍会泛起泪光。

\"将军,百姓们踊跃参军,哪怕董璜将军率部支援彻里吉,防守也没有空缺。\"贾诩摇着羽扇踱上城楼,金丝广袖拂过城垛的裂痕,\"都说自董太师之后,再无人能让陇西这般安宁。\"马超望着万家灯火,忽然想起立威碑——或许所谓天威,从来不是冰冷的碑文,而是让这满城烟火永不熄灭的执念。

马超扶着城垛的手指微微发白。\"文和,最近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马超忽然开口,\"民心究竟是什么?\"

贾诩将羽扇收在袖中,金丝广袖垂落如流水:\"民心似水,顺势则畅,逆之则涌。\"他的目光扫过城下挑灯劳作的百姓——流民们正用氐人财宝换来的青砖修补城墙,孩童们追逐着搬运草料的士兵,笑声混着夯土声此起彼伏。

\"复杂,也很直白。\"马超喉结滚动,想起三日前开仓放粮时的场景。那个抱着陶罐讨粥的老妪,浑浊的眼睛里映着粮仓上\"西凉马氏\"的旌旗,突然颤巍巍跪下来磕头,白发沾满黄土:\"活了大半辈子,头回见将军的粮车比胡人的弯刀先到。\"

\"百姓在这乱世,只求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他的指甲深深掐进城墙的裂痕,\"早年间,陇西敬我,不过是看在董公遗泽的份上。可如今...\"

贾诩羽扇轻点夜空:\"当年董公在时,用铁甲护着陇西的炊烟;如今大王以雷霆手段荡平边患,又以仁德收拢流民。这民心,是您用血与粮重新焐热的。\"

马超沉默良久,伸手接住一粒飘落的火星。那簇微小的火焰在他掌心明明灭灭,却映得城楼的\"马\"字大旗如在燃烧。\"董公教会我守土,而这些百姓...\"他望着万家灯火渐次亮起,声音忽然变得很轻,\"教会了我,什么叫人心所向。\"

忽闻急促脚步声自木梯传来,鲁肃手持羊皮舆图,额间沁着薄汗:\"大王!斥候急报,三日来已有两千余并州流民自萧关涌入陇西,沿途所见皆是拖儿带女、衣不蔽体。\"

马超指尖重重叩在城垛上,\"匈奴铁蹄竟如此猖獗。\"他望着天边盘旋的秃鹫,声音沉得像坠了铅,\"并州离此虽说不远,却也不近,百姓却不惜举族而来,定是家园已残破不堪。\"

贾诩折扇轻摇,金丝广袖拂过舆图上并州地界的焦痕:\"大王以雷霆之势荡平氐人,立威碑于江畔,这消息早随商队传遍北方。\"他目光如炬,指向地图上蜿蜒的逃亡路线,\"这些流民一路奔袭至此,想必是认定西凉铁骑能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江风裹着沙砾扑来,吹得城楼旌旗猎猎作响。马超解下披风披在身旁瑟瑟发抖的贾诩身上,低声道:\"乱世浮萍,所求不过一抔安身土、一口热乎饭。\"他想起开仓放粮时,流民们捧着粟米粥泣不成声的模样,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若坐视并州沦陷,百姓就像之前陇西的惨象,我准备让徐荣将军先带2万铁骑驰援并州,抵挡匈奴。\"

鲁肃皱眉抚须,指尖划过地图上匈奴势力的扩张范围:\"可徐荣将军若分兵北上,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