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当真是奇人(2 / 3)

猎户、樵夫都问遍了,都没人见过周颠的踪迹。”

“觉显当时也还在南京,朱元璋问他周颠到底在哪里,觉显只说:‘周先生本是方外之人,不愿受世俗束缚,陛下若真心感激,只需记着他的恩情,好好治理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了。’说完,觉显也辞别了朱元璋,从此再也没人见过他。”

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城的皇宫里弥漫着一股沉静的威严。

朱元璋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上,手中握着一支狼毫笔,目光落在铺开的宣纸上。

窗外的梧桐叶被秋风染成金黄,偶尔有几片飘落,却丝毫没有打断他的思绪。

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杀伐果断的开国皇帝,更像一个追忆往事的老者。

他要亲自为一个人撰写传记,这个人就是周颠。

历经数日的斟酌,《周颠仙传》终于定稿。

文中详细记载了周颠从南昌街头的疯癫乞丐,到多次助他化险为夷的奇人经历:灌酒不醉、焚缸不死、绝食无恙,以及鄱阳湖之战前“上天无安排陈友谅为帝”的预言,字字句句都透着对周颠的感激与敬佩。

写完传记,朱元璋意犹未尽,又提笔写下《赤脚僧诗》,诗中提及觉显和尚两次送药、传递周颠心意的往事,将那段传奇过往以诗歌的形式留存。

手稿完成后,朱元璋立刻传旨,召中书舍人、著名书法家詹希庾入宫。他将手稿交给詹希庾,语气郑重:“周颠先生乃朕之贵人,若无他多次指点,朕未必能平定天下。你需以最精湛的笔法,将这传记与诗歌誊写下来,而后命工匠刻于青石之上,送往庐山立碑,让后人知晓周颠先生的奇功。”

詹希庾不敢怠慢,花费三日时间,以工整的楷书将诗文誊写完毕。朱元璋看过之后,满意地点头,又命工部挑选质地坚硬的青石,让最好的石匠负责凿刻。

三个月后,石碑在庐山之巅落成,碑文中“周颠仙,建昌人也……”的字样清晰有力,与庐山的云雾相映,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景观。

即便到了数百年后,仍有游人专程前往庐山,瞻仰这块记载着明初奇人往事的石碑。

张其金在脑海中梳理着王阳明讲述的这段历史,心里不禁感慨:若说周颠以“预言”和“神迹”为朱元璋指明了方向,那么刘伯温则是以实实在在的智谋,帮朱元璋铺就了登基之路。

两人对朱元璋而言,缺一不可,只是行事风格截然不同。

他想起史料中对刘伯温的记载,愈发觉得这位明朝开国谋士不简单。

刘伯温向来精明,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每次给朱元璋提建议,都不会直接表露自己的想法,而是委婉地引导朱元璋自己做出决策。

比如在制定攻打陈友谅的战略时,刘伯温没有直接说“应先攻陈友谅,后取张士诚”,而是分析了两人的性格与实力。

陈友谅野心大、根基不稳,张士诚保守、胸无大志,让朱元璋自己得出“先除陈友谅,张士诚自会不攻自破”的结论。

事后,大臣们都称赞朱元璋有远见,却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其实是刘伯温的谋划。

他就这样不动声色地隐藏着自己的治国才能,既避免了功高震主,又能让自己的策略得以实施,这份智慧,绝非一般人能及。

最让张其金印象深刻的,是刘伯温用“画”进谏的故事。

当年朱元璋平定天下,登基为帝后,心里一直有个难题:他想给立下大功的臣子册封嘉奖,同时也想赏赐自己的亲戚朋友。

可仔细一算,需要封奖的人足足有几百号。

这几百号人里,有他的叔伯兄弟,有他儿时的玩伴,还有妻子马皇后的娘家人。

封吧,这些亲戚朋友大多没有立下功劳,纯粹是“无功受禄”,朝中大臣肯定会不服气,甚至可能引发朝堂动荡。

不封吧,亲戚们又会说他“当了皇帝就忘了本”,骂他六亲不认,影响皇室的名声。

朱元璋为此愁了好几天,茶饭不思,甚至在朝堂上都有些心不在焉。

刘伯温早就看出了朱元璋的烦恼,也知道这个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否则会留下隐患。

他没有立刻进谏,而是在家中反复琢磨:直接说“不封亲戚”,会让朱元璋觉得自己不近人情。

说“全封”,又违背了治国的原则。

思来想去,刘伯温决定用一种更委婉的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画画。

刘伯温铺开宣纸,研好墨,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了一幅看似简单却暗藏深意的画:画面中央是一个仪表堂堂的壮士,身着铠甲,身姿挺拔,可头发却凌乱如麻,被分成十几束,每一束头发上都戴着一顶小小的乌纱帽。

画好后,刘伯温特意选了一个朱元璋心情烦闷的午后,带着画进宫,笑着说:“陛下近日为国事操劳,臣偶得一幅拙作,特来献给陛下,愿陛下能解解闷儿,放松一下心情。”

朱元璋正愁得慌,见刘伯温送来画,便接过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