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云台二十八将之首(2 / 3)

禹背水一战,士气和人数方面均占上风。

邓禹在这场战斗中失利,撤至高陵时已是粮草皆无,军中士兵只能依靠野菜充饥。

刘秀见邓禹失利,立即下令让他返回,并嘱咐切勿妄动进兵。然而邓禹自认惭愧,依然多次派出饥饿的士兵攻打赤眉,结果全部战败。之后刘秀派出冯异前往关中代替邓禹。

邓禹执意联合冯异攻打赤眉。当时冯异认为应该诱敌深入,在前后夹击,只有这样方能获胜。

然而邓禹急于立功,直接派人与赤眉开战,结果又遭打败。

邓禹和冯异带人出击,最终损失3000余人,邓禹仅带24名士兵逃出,冯异也被击败并逃至鄠县。战后,邓禹深知犯下大错,随即上交了大司徒和侯印。

不过,仅过数月,邓禹又被刘秀拜为右将军。九年之后,天下平定,刘秀大封功臣,35岁的邓禹受封高密侯。

到了汉明帝刘庄执政时期,为了追思父亲光武帝的诸位功臣,让人画出了28位开国大将的画像,成为云台二十八将。邓禹位列28星宿之首。

有人也许会有疑问,邓禹的战绩其实并不突出,甚至违抗命令犯下大错,为何能被置于首位?其实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名并非仅以战绩为标准。

虽然邓禹的作战水平并不十分优秀,但他更像张良和李善长这样的谋士,有着非常出色的战略和政治眼光。

比如在更始政权建立后,曾有诸多豪杰举荐21岁的邓禹加入,但他面对唾手可得的利益并未动心,甚至多次拒绝邀请。而他在得知刘秀前往河北时,却立即动身渡河投奔。

在追随刘秀之初,他就曾建言:各方势力、军事庸人崛起,旨在发财图乐,并无深谋远虑。

于是他建议刘秀招揽四方英雄,并在之后为刘秀推荐了多位人才,这些人才均才智出众,为刘秀立下诸多功劳,其中多位将领名列于之后的二十八将之中。

邓禹还告诉刘秀,古代成大业者不在于土地的大小,而在于厚德裕民。如今天下的百姓渴望明君,只要取悦民心,必成大事。就此,他为刘秀制定了建立高祖之伟业、救万民于水火的战略基础。

邓禹自己更是贯彻这一路线,在赤眉军劫掠百姓之时,他严明部队纪律,每到之处都要慰劳人民,使得东汉政权得到了广泛支持。

刘秀曾给予邓禹这样的评价:“邓禹有云台之功,中与朕谋,谋为我决胜千里。”天下平静之后,邓禹便主动上交兵权,疏远名士,把主要精力用于侍奉母亲和教育子女。

而且他从不谋取私利,一切用于封地的建设。因此,刘秀和刘庄父子对他更加尊重。

汉明帝在邓禹病重之时甚至亲临探望,《后汉书》中也大加称赞:“渊博乃作司徒,名起帝略,赵定秦都,宣城至引,近其如鱼。”因此,汉明帝将邓禹放在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完全是出于邓禹的综合素质。

【东汉王朝的战争机器,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为何屠城之后,没有被惩罚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东汉王朝的战争机器——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多次绝处逢生,反败为胜。死后甚至被以王礼送葬,此人便是东汉的开国大将吴汉。

然而,一向厌恶残害百姓的刘秀,面对无害的投诚行为,为何只是简单地加以指责?吴汉真的是因为简单的泄愤才下此狠手吗?

公元24年,新莽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天下并未统一。曾经拥立更始政权的刘秀正在经营河北。吴汉听闻刘秀素有长者风范,便决心投奔他。

他经常来往于燕蓟之地,即今天的河北和bj两地。在燕蓟期间,吴汉结交了许多豪杰,其中便包括当时的渔阳太守彭宠。

在刘秀经略河北之际,赵汉政权的王朗派人到河北招降。吴汉便以此为契机,说服彭宠响应刘秀,并在沿途斩杀了王朗的将帅,从此正式加入刘秀的队伍,被任命为偏将军。

刘秀的势力壮大后,便向王朗发起了连续猛攻。吴汉随即率军围攻赵汉的都城邯郸。王朗在逃跑途中被人杀死,赵汉政权至此结束。

战后,刘秀决心脱离更始政权,但当下之急是必须补充兵力,最佳地点便是幽州。然而,镇守幽州的正是更始帝任命的苗曾。

为了阻止刘秀壮大,苗曾必然会设法阻止。此时,邓禹向刘秀建议:“吴汉勇冠三军,谋略出众,是能胜任此任的人。”于是推荐吴汉执行征兵任务,吴汉被任命为大将军前往幽州。

苗曾听说后,果然对吴汉起了杀心。但吴汉仅仅带领20人前往苗曾处,以示弱来放松其警惕。苗曾果然未作防备,结果在出城迎接时被吴汉就地斩杀。

士兵见主帅已死,便立即投降了汉军。幽州各郡为之震惊,众多兵马纷纷归附吴汉。吴汉顺利完成了征兵任务。

当时,更始政权的将领谢躬在邺城屯兵数万,其部将刘歆前来侵犯。刘秀于是趁此时机让吴汉前往邺城。

但吴汉并未直接进攻,而是派人成功劝降了守城将领,不费一兵一卒便顺利入城。谢躬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