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窦婴为何久久不得志(2 / 3)

迎合了汉武帝,但同时也与崇尚黄老学说的窦太后相悖。

经常有人向武帝谴责窦氏家族的人品,这一时的窦婴非常倒霉。一面遭到了言语诽谤,一面得罪了窦太后,而窦太后虽然已至暮年,手中却依然掌握着相当巨大的权势。

最后,窦太后干脆一并处置,将窦婴和田蚡等人全部罢免,同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选出两人,去担任丞相和太尉之职。

不过汉武帝并未与窦太后针锋相对,而是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坐等窦太后去世。

只是丢掉了丞相之位的窦婴自此彻底以猎豹的身份闲居在家,而田蚡虽然也被罢免,却因窦太后的缘故依然能够受到武帝的宠幸,甚至还能参与朝政。

四年后,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终于等到了这个绝佳的机会。

随即将窦太后所任命的丞相和太尉罢免,丞相之位由田蚡担任,窦婴则是因为外戚的原因被汉武帝更加疏远。曾经投奔窦婴的门客也全部转投到了田蚡的门下。

就在窦婴闷闷不乐时,一个名叫灌夫的人物前来拜见。此人曾经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但因触犯法律遭遇罢免。

两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窦婴想要依靠灌夫报复那些离开的门客,灌夫则是准备依靠窦婴的身份结交皇族。

然而,自从灌夫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窦婴的悲惨结局。

可以说,窦婴之死完全是因灌夫的拖累。那么窦婴和灌夫以及丞相田蚡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下期视频讲述窦婴之死。

【西汉冤案,窦婴和灌夫为何一定要死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这是一场毫无争议的政治冤案。心狠手辣的田蚡,耿直廉洁的窦婴,酒风不正的灌夫,三位原本互不相干的人物,却因一场酒席而水火不容。原本只是巴结权贵的行为,逐渐演变为血腥的铲除行动。

汉武帝建元六年,推崇黄老之学且执掌巨大权势的窦太后去世。17岁的汉武帝终于可以推行儒家学说。他随即寻找理由,将窦太后安置的丞相罢免,同时任用自己的舅父田蚡为相。

在上期视频中讲过,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窦婴是窦太后的亲戚,田蚡和窦婴两人均是外戚身份。

然而,窦太后的离世让窦婴失去了唯一的政治靠山,也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即将结束,几乎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而田蚡却凭借姐姐的太后身份蒸蒸日上。

其实,窦婴和田蚡之间并无矛盾,但却因为名叫灌夫的闲居将军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两人的关系,甚至因为灌夫的拖累,窦婴被田蚡害死。

灌夫曾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战争中,仅带领十几名家奴就敢勇闯吴国大营,并且还斩杀了许多叛军。

在身负多处重伤的情况下,他杀出重围,此后便被朝廷重用。但他有个酒风不正的毛病,曾经两次醉酒伤人,其中还有一位窦太后的亲戚。从那以后,他便被免去官职,闲居在家。

西汉时期的很多贵族都有这样的习惯。窦婴闲居期间,门客众多,当然这些门客的目的非常明确,都想借助权势的力量有所作为。结果窦婴刚刚失势,这些门客就纷纷转投到了田蚡的门下。

这一落差使得窦婴很难接受。而就在窦婴闷闷不乐时,灌夫却非常频繁地前来探望,准备借助窦婴的外戚身份结交皇族。恰好窦婴也想依靠灌夫的力量报复那些离他而去的门客,所以两人的接触非常密切。

西汉有个规定,丧服在身不能饮酒。有一次,灌夫身穿丧服拜见田蚡,田蚡便随口说到:“本想和你去找窦婴饮酒,不巧你有丧服在身,只能作罢。”

其实他根本不想理会这两个失势之人。灌夫一看,这是结交丞相的机会,便立刻提出愿意奉陪,至于丧服在身并无妨碍。话已至此,田蚡也就没再推辞。

随后,灌夫把此事告诉了窦婴,窦婴立刻连夜收拾房间。由此可见,两人都有结交权贵的心理。结果一番张罗之后,田蚡却在宴席的当天迟迟未到。

灌夫于是带着火气登门邀请。原来田蚡根本没把此事记在心上,所以灌夫更加生气。酒宴期间,灌夫便借着酒劲言语冒犯,从此也就得罪了田蚡。

自古以来,若想攀附权贵,必要有所付出。田蚡便是看准窦婴和灌夫想要结交自己的心理,家宴之后不久,他向窦婴索要一块尘埋的土地。

然而,窦婴却直接拒绝了田蚡的要求。不难看出,仅凭一顿家宴就想结交权倾朝野的丞相,显然有些异想天开。

而且田蚡之所以敢公开要地,还有一个原因:窦婴的儿子曾经杀人犯法,而救他免于一死的正是田蚡。

所以,没有得到土地的田蚡非常生气。史书记载他曾说:“我对窦婴有求必应,而他却连区区一块田地都不愿付出。”从此,他决定报复窦婴。

其实,田蚡并无充分的报复理由,更不可能因为私人恩怨上纲上线。只有把此事上升到公事的高度,才有机会实施有力的报复。

于是,他把矛头转向了灌夫。因为灌夫的家族在颍川一带是地方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