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下批准其招募15000人,同时拨发20万两军费。袁崇焕就此组建了一支精锐部队,于天启三年带兵驻防宁远,然后抓紧时间练兵屯粮。同时,他还按照“以台护城,以城护民”的原则,修建规制极高的城墙。
史书记载其高度为三丈二尺,城墙上方的巨石垛墙为六尺,底部的厚度足有三丈,顶部的厚度也达到了两丈四尺,在当时绝对是非常牢固的屏障。而《天气异闻录》中所修建的正是这座又高又厚的城墙。
在《天气异闻录》的第一集中有过这样一句台词:“督师携袁将军外出巡视未归。”其中的袁将军就是袁崇焕,督师就是剧中经常提到的孙督,也是历史上在防守宁远的问题上给予了袁崇焕大力支持的孙承宗。
天启五年,被称为“九千岁”的宦官魏忠贤早已专断国政,《天气异闻录》将其称作“魏贼”。他原本要对孙承宗实施拉拢,却因对方的拒绝心生记恨。
于是在魏忠贤的诋毁下,阉党高第取代了孙承宗的位置,孙承宗被迫罢官。只是高第懦弱无能,刚一上任便把多地的防御器械撤出,要求所有守军全部进关。袁崇焕对此坚决反对,绝不离开宁远半步。
高第最终撤离了大部人马,袁崇焕仅以2万兵力镇守宁远。由于撤退的命令太过突然,各地人马在撤退之时乱成一团,甚至丢弃了10多万担军粮,这些军粮最终被努尔哈赤所占。
此时的袁崇焕前有劲敌,后无援兵,在多重不利的局面之下,坚守宁远的任务更加沉重。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根据《明季北略》的记载,当时的宁远城拥有11门西洋大炮,还有一位名叫彭三的火器总兵,他曾经专门接受过葡萄牙人的发射训练。
之后,袁崇焕在众将面前写下血书,表明与宁远共存亡的决心,全城居民因此为之振奋。有的百姓负责将士的饮食,有的百姓负责筹办物料,还有人协助运输作战用品。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后金以13万兵马(号称20万大军)进抵宁远,与宁远城的北五里扎设大营。然而此处正在西洋大炮的射程之内,袁崇焕于是立即下令轰炸金营,并且准确命中。
金军因为惨重的伤亡被迫后退。次日,努尔哈赤发动进攻,袁崇焕以“远红近烧”的战术杀伤了大量金兵,努尔哈赤无法登城。
于是迅速分兵至城南,以楯车做掩护,在城门两角凿开了两丈见方的大洞。就在城墙被挖通之时,袁崇焕迅速带兵于洞口血战,同时在金军进攻期间亲自指挥堵住了缺口。此后,金军屡次进攻,都因明军的猛烈炮击无功而返。
努尔哈赤最后因为伤亡惨重被迫撤军,于二十七日向沈阳撤回。
这便是历史上的宁远之战,也是《天气异闻录》的历史背景。战后,袁崇焕给努尔哈赤带话:“老将横行天下已久,今日敬拜于小子。”
其实努尔哈赤征战四十余年,唯独宁远之战遭遇败北。袁崇焕此举无非是杀人诛心。
努尔哈赤果然于同年去世,对于他的死因有着两种说法:一种是重病身亡,一种是宁远之战时被大炮炸伤。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与宁远之战的失利必然有着一定的关系。
其实明朝对于宁远的防守根本没抱任何希望,可是袁崇焕却以出色的防守指挥使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以后获得了正面交锋的第一次胜利。
明朝因此将宁远之战称为“宁远之捷”或是“宁远大捷”。当捷报传至京师之时,整个朝野为之欢愉。
袁崇焕除了家属官职之外,其子也被恩荫世袭锦衣卫千户。
可是明朝末年出现过太多的悲剧,宁远大捷也不例外。袁崇焕原本准备趁此机会统一辽东,结果却因腐朽的朝政遗憾止步。
同时也在不断的诋毁之下遭遇凌迟处死,以至于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有了入关的机会。
【我国为何会把春节和过年定在正月初一,原来都是与他有关历史小知识】
又是一年春节到。落下闳,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被称为中国新年的“春节老人”,他的名字更为现代天文学者所称道,堪称行家里手。
那么,落下闳与春节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春节时间为何定在元月之时?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根据记载已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而每逢春节来到,有着“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之称的四川阆中的古巷里,经常能够看到一位慈祥的白发老人给人发送红包,祝福人们新年快乐,平安吉祥。此情此景,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西方的圣诞老人。
但是我们要知道,西方的圣诞老人源于神话故事,而阆中古巷的这位老人则是代表着一位中国古代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落下闳。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历纪年,每年的首月叫做元月,又或者叫做正月。但是有些朝代的元月时间并不相同。比如夏朝以春季的首月作为元月,具体是指立春到惊蛰期间。
秦国统一之后,则以10月作为元月,所以那时的岁首和迎春的时间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