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使用春秋专属召唤卡进行召唤,召唤中......恭喜宿主召唤出春秋时期名人李耳,植入身份为:大秦道家和道教的共主!】
【叮,扫描完毕!
李耳
武力值:???
统帅值:???
智力值:???
政治值:???
道术值:???
教育值:???
文学值:???
神兵利器:方便铲(使用时,全属性提升1点)
神驹宝马:青牛(骑乘时,全属性提升1点)
技能一无为而治:李耳在教导弟子时,全属性提升10点,弟子的学习效率提升2倍,同时有概率提升1-5点智力值的属性上限。
技能二道法自然:李耳在教导弟子道术时,全属性提升10点,弟子学习道术的效率提升2倍,同时有概率提升1-5点道术值的属性上限。
技能三道祖:李耳在担任道家或道教之主时,全属性提升10点,李耳在使用道术时,全属性提升10点。】
老子大约于周灵王元年(即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在楚国苦县呱呱坠地(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他出生于陈国苦县)。
据权威史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的杰出人士。
然而,由于不同文献的记载存在出入,古今众多学者对于老子的籍贯问题看法不一,主要形成了楚国、陈国、宋国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具体的争议详情可参见本词条“籍贯之争”部分。
时光流转至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经贤能之士的举荐,老子凭借自身卓越的学识与才能,得以进入周王室,担任守藏室史这一重要职务,主要负责管理周王室浩如烟海的藏书。
在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曾怀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师从常枞(商容)潜心学习各类知识,为日后的仕途与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周王室内部权力斗争激烈,老子不幸遭权贵排挤打压,被甘简公免去了守藏室史之职。无奈之下,老子选择出游鲁国。
在鲁国巷党,老子受友人之托,主持了一场庄重的葬礼,而当时年仅17岁的孔子听闻此事,特意前来助葬。
葬礼过程中,年轻的孔子被老子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于是虚心向老聃请教礼仪之事,这也开启了两位思想巨擘之间的一段佳话。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或许是周王室意识到了老子的重要性,老子被甘平公召回,再次担任守藏室史,继续为周王室守护和传承文化知识。
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26岁的孔子怀着对知识的无限追求和对周文化的崇敬,前往周国观光学习。
在此期间,孔子特意拜访了老子,两位大师就诸多学问和人生哲理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携带大量典籍逃往楚国,而老子因所管理的典籍被卷入其中,因此被罢免了守藏室史之职。
此后,老子回到故里居住,在故乡的宁静中沉淀思绪。
不久之后,老子决定前往秦国,至于具体启程的年代,由于历史久远,已无法确切考证。
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在学术和思想上有了一定造诣,但依然渴望得到老子的指点。
于是,孔子南行至老子故里,再次向老子请教学问,进一步汲取智慧的养分。
大约在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目睹周王朝在历史的洪流中日益衰败,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心怀悲悯与无奈的老子决定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寻找心灵的归宿和世间的真理。
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素来十分敬佩老子的学识和品德,听闻老子来到函谷关,不禁满心欢喜,赶忙以礼相迎。
然而,当他得知老子要出关云游,从此可能再难相见时,又深感惋惜。
为了能留住老子的智慧,尹喜诚恳地对老子说:“先生若想出关也可以,但需留下一部著作,以惠泽后世。”
老子听后,微微点头,便在函谷关停留数日,潜心创作。
数日后,他交给尹喜一篇约五千字的著作,据说,这部凝聚着老子深邃思想的著作便是后来流传于世的《道德经》。
随后,老子骑着那头相伴多年的大青牛,悠然离去,相传他归隐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修炼,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相传老子极为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在秦国安然逝世,享年一百零一岁。
《庄子·养生主》记载:“老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