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看着小周提交的走访报告,语气沉重:“张娟作为出纳,坚守原则,却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一定要尽快找到赵磊,给张娟的家人一个交代。”他对着对讲机下令:“立即对赵磊展开全面追捕,调取他的通讯记录和行踪轨迹,同时深入调查水泥厂的财务账目,查清80万元异常支出的去向。”
夜色渐浓,刑侦支队的灯光依旧明亮。小周和队员们已经开始梳理赵磊的社会关系和可能的藏匿地点,每个人都清楚,时间紧迫,只有尽快找到赵磊,才能揭开张娟死亡的全部真相,让正义得到伸张。
与此同时,尸检正在进行。当张娟的尸体被缓缓推进入口时,覆盖在身上的白布微微晃动,浅粉色连衣裙的衣角从布边露出,裙摆处的撕裂痕迹在无影灯下格外清晰。张林戴着双层乳胶手套,指尖轻触尸体表面——皮肤尚有余温残留,肌肉组织未出现明显僵硬,这为死亡时间的初步判断提供了基础依据。助理小林早已将解剖器械按顺序排列在不锈钢托盘上,手术刀、止血钳、颅骨锯等工具泛着冷光,托盘边缘的标签纸上写着“东郊水泥厂无名女尸(张娟),解剖日期8月15日”。
“先记录尸体基本信息,从体表特征开始。”张林的声音透过防毒面具传出,带着轻微的闷响。小林拿起标尺,在尸体旁蹲下:“女性尸体,年龄32岁(结合牙齿磨损程度及身份证信息),身高159c,体重约52kg,发长30c,黑色,发质柔顺。身穿浅粉色纯棉连衣裙,裙摆右侧有12c撕裂口,领口处有3处拉扯褶皱,间距约2c,推测为外力撕扯形成。”她顿了顿,指着尸体脚踝处,“双侧脚踝有环形勒痕,左侧勒痕宽0.8c,右侧宽0.7c,勒痕边缘有表皮剥脱,深度达真皮层,局部有渗血,符合生前束缚特征。”
张林接过放大镜,仔细观察勒痕细节:“勒痕形态规则,边缘无锯齿状破损,推测束缚物为质地较软的绳类,比如棉质绳或尼龙绳,”他用解剖针轻挑勒痕处的皮肤,“表皮剥脱方向一致,均为顺时针方向,说明嫌疑人束缚时是从尸体左侧发力,可能为右利手。”他补充道,“勒痕处提取到少量红色纤维,与前期勘查时在张娟办公桌下发现的红色绳子成分初步一致,需要后续实验室检测确认。”
死亡时间的判断需要多维度交叉验证。张林首先检查尸体的尸僵情况:“下颌关节轻微僵硬,能轻微张口;颈项部肌肉轻度僵硬,头部可小幅度转动;上肢肘关节、腕关节未出现明显僵硬,下肢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正常,”他对照尸僵发展时间表,“根据尸僵出现的部位和程度,初步判断死亡时间在6-8小时之间,也就是8月15日凌晨0点至2点左右。”
小林提出疑问:“张老师,尸僵的发展速度会不会受环境影响?水泥厂夜间温度较低,会不会延缓尸僵出现?”张林点头,将尸体翻身,检查背部皮肤:“背部未发现明显尸斑,仅在肩胛部有淡红色点状压痕,压之褪色,”他解释道,“尸斑通常在死后2-4小时开始出现,6-12小时进入扩散期,压之不褪色。目前尸斑尚未形成,结合尸僵程度,说明死亡时间确实在6-8小时,低温环境仅轻微延缓了尸僵发展,对整体判断影响不大。”
接下来的角膜浑浊度检查进一步印证了死亡时间。张林用手电筒照射尸体双眼:“角膜轻度浑浊,瞳孔尚可辨认,对光反射消失,”他记录数据,“角膜浑浊度分为三级,轻度浑浊对应死亡时间4-8小时,与尸僵、尸斑的判断结果完全吻合。”他补充道,“眼结膜有少量点状出血,可能是生前缺氧或外力压迫所致,需要结合内部解剖确认是否与死因相关。”
胃内容物的分析为死亡时间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张林用手术刀沿腹部正中线切开,小心分离胃壁组织:“胃内空虚,仅残留少量半消化的米饭颗粒和青菜碎屑,约10l,”他将胃内容物样本装入试管,“米饭颗粒边缘模糊,青菜纤维部分分解,根据食物消化程度,推测末次进餐时间在死亡前4-6小时,也就是8月14日晚上8点至10点之间。”小林立刻调取张娟的行踪记录:“水泥厂食堂工作人员说,张娟14日晚上7点在食堂吃的晚饭,主食是米饭,配菜有青菜,与胃内容物完全对应,进一步缩小死亡时间至8月15日凌晨0点至2点。”
死亡原因的判断是解剖的核心。张林首先检查尸体的颈部:“颈部皮肤未见明显扼痕或索沟,但右侧颈部有2x3c的皮下出血,出血区中心颜色较深,边缘渐淡,”他用止血钳分离皮下组织,“出血深度达胸锁乳突肌层,肌纤维断裂呈不规则状,符合钝器击打形成的挫伤特征——钝器接触面应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3c,比如拳头、木棒顶端等。”
小林突然指着尸体的口腔:“口腔黏膜有破损,右侧颊黏膜有1x1.5c的溃疡,表面有渗血,牙齿未见松动或脱落。”张林用喉镜检查咽喉部:“咽喉黏膜充血水肿,气管内有少量淡红色泡沫液体,无异物堵塞,排除机械性窒息死亡的可能。”他补充道,“口腔黏膜破损可能是嫌疑人用手或工具捂嘴时造成的,防止张娟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