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3章 著手进行尸体解剖(1 / 2)

他用拓印纸覆盖在胎纹上,“胎面有2处0.3厘米的横向裂纹,与公园西北角碎石路的轮胎印特徵一致。”小孙在公园的垃圾桶里有了发现——一个被撕碎的信封,残片上能辨认出“市公安局”的字样,纸张边缘的dna与菸蒂上的部分吻合。

当夕阳西下时,小杨的勘查袋里已装著28份物证样本,小孙的足跡分析报告上画满了红色標记。“总结下,”小杨靠在公园的梧桐树上,揉著发酸的腰,“嫌疑人至少一人,男性,身高175-180厘米,穿43码皮鞋,可能从事与警务相关的职业,作案后乘摩托车离开。”小孙补充道:“但关键物证仍缺失——没有找到手銬的钥匙,没有確定嫌疑人的生物检材,信封残片的完整內容还需拼接,还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公园的灌木丛,小杨望著那片被警戒线围住的区域,突然想起尸体旁的那副手銬。“制式手銬的编號被打磨过,”他对小孙说,“但锁芯內部可能还残留微量金属屑,回去让技术科重点检测。”小孙收拾好勘查器材,他的对讲机里传来李明的声音:“有没有重大发现”小孙看了眼小杨,低声回答:“发现重要痕跡,但暂未找到突破性线索,还需进一步检验。”

暮色中,两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勘查灯的光束在公园的小径上晃动,像在寻找那个隱藏在黑暗中的真相。那些被发现的足跡、纤维、纽扣,虽然零散,却已在他们的分析中,渐渐勾勒出嫌疑人的轮廓——一个熟悉警务装备、身高体壮、可能骑摩托车的男人,正躲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等待著被这些细微的痕跡锁定。

当天下午尸体运送过的刑侦支队开始进行解剖。

解剖室里张林戴上双层乳胶手套的动作带著职业性的精准,指尖触碰到尸体脚踝时,灰色羊毛夹克的纤维簌簌掉落,在地面积成一小堆银灰色的絮状物。“男性尸体,身长178,外观年龄35-40岁,”他的声音透过蓝色口罩显得沉稳,助手小林已將尸体信息录入系统,“衣著完整度80%,左胸撕裂口边缘有纤维外翻,右腕佩戴制式99式手銬,锁芯处於闭锁状態,链节无变形。”

尸表检查从头部开始,张林的指腹轻轻拂过死者的眼瞼,检眼镜的光束穿透角膜,在眼底投下清晰的光斑。“角膜混浊二级,”他报出数据,小林在一旁记录,“瞳孔直径5,对光反射消失,晶体透明度良好,未见老年性混浊。眼结膜下方可见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呈瀰漫性分布,累计超过30个,符合窒息死亡的特徵性改变。”

他用止血钳轻轻翻开死者口唇,一股腐败气体夹杂著胃酸的气味扑面而来。“口唇黏膜发紺,舌尖部分外露,”张林的镊子夹住舌尖边缘,“可见4处半月形齿痕,深度0.1-0.2,与死者臼齿形態吻合,是濒死期牙关紧闭形成的压迫性损伤。齿齦黏膜有多处点状出血,牙齦沟內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提取样本送检。”

“张老师,您看手銬对应的腕部皮肤,”小林突然指著死者右腕,標尺在压痕处停住,“压痕宽1.2,深0.3,边缘整齐,呈苍白色,与周围暗紫色的尸斑形成鲜明对比。压痕下方的皮肤温度21c,与周围组织温差0.5c,没有充血、水肿,也没有表皮剥脱——这说明手銬是死后佩戴的”

张林凑近观察,用探针轻划压痕边缘的皮肤,组织硬度明显高於周围。“压痕处无生活反应,”他肯定道,“真皮层胶原纤维未发生肿胀变性,確实是死后形成的约束痕跡。但看这枚钥匙扣,”他用镊子从死者左胸口袋里夹出金属物件,“制式手銬钥匙,链环处有新鲜的擦痕,与手銬锁芯的磨损痕跡完全吻合,说明凶手曾试图用这把钥匙打开手銬,但没有成功。”

尸斑的分布成为分析重点。张林让小林翻转尸体,背部、臀部、大腿后侧呈现出暗紫色的瀰漫性尸斑,指压试验显示,按压3秒后褪色不完全,鬆开后恢復时间超过5秒。“尸斑处於扩散期,”他解释道,“血红蛋白已经穿透血管壁,浸润到组织间隙,这种状態通常在死亡12-24小时出现。”他用直尺测量尸斑最密集区域,面积约25x30,“结合尸斑的顏色深度,死亡时间应该在18小时左右,但需要结合尸僵程度校正。”

尸僵检查从下頜开始,张林的手指轻轻托住死者下頜,向上抬起时感受到明显阻力。“下頜关节活动度30度,”他报出数据,“颈项部肌肉强直,头部前屈困难;肩关节活动度25度,肘关节15度,腕关节10度,属於尸僵发展期,形成时间约8-16小时。”小林在旁补充环境参数:“解剖室温度20c,湿度60%,尸僵发展速度处於正常范围,无明显加速或延缓因素。”

测量尸温时,电子体温计的探头插入直肠15,数字在21.5c左右稳定下来。“直肠温度21.5c,环境温度20c,”张林对照尸冷曲线表计算,“按常温下每小时下降0.8-1c的速率,死亡时间初步推算为16-18小时。但考虑到死者死亡后可能被置於低温环境,”他指著尸体皮肤上的鸡皮疙瘩,“皮肤立毛肌收缩明显,提示死亡前可能处於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