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吗?”
申时行拿出笏板,低头回奏道:“回皇上的话,内阁初议定了章程,正在起草中。”
皇帝笑道:“你们怎么议的?”
申时行躬身奏道:“臣等认为,翰林院之兴革,要变成化以后,所谓翰林‘清贵’之说——有‘储相之地、天子近臣、掌握文柄、超然政务、事关根本’五条。”
朱翊钧点头赞许道:“事关根本,事关根本!这一条你们总结的好。”
申时行听了皇帝赞许,躬了躬身子表示逊谢。接着回奏道:“自皇上提出‘宰相必起于州郡’后,更张了提名规则,这第一条已经废了,但未形成文法,部分翰林自矜身份,求外放的不多。”
“‘天子近臣’之说,皇上改了内廷之制,废司礼而设内务府,又设立‘宫廷大臣’、‘行走大臣’等职,翰林院只是部分人得以参与机要,第二条弱化了不少。”
“第三条,皇上为政务实,不喜修辞饰藻之臣早已天下尽知,且报纸行销天下之后,文柄之说可以休矣。”
朱翊钧闻言,苦笑道:“此前,翰林院有柯亭聚讲、槐亭论诗,工词摘句之风甚烈,朕以为于国事无益,一概蠲除,翰林们也颇有烦言。如今想来,过于摧折士气了。”
申时行忙回奏道:“矫枉过正,不得不为耳。”
见皇帝不说话,他接着道:“至于‘超然政务’之论,大变法时皇上设立了侍从室,众翰林以进此为荣——非欲‘超然’,如今翰林院除修史之外,无事做而已。”
朱翊钧闻言笑了笑。申时行接着回奏道:“其实,臣考据历史,以为我朝‘翰林院’者,源流乃周之‘太史寮’、秦汉少府六尚之一‘尚书’、或称‘掌书’、‘主书’等。唐玄宗时设立‘翰林学士院’,起草‘内制’,与中书省‘外制’相别,翰林学士始贵。”
“宋时翰林学士为皇帝侍从,常为宰相、枢密使之本官——储相之地就这么来的,我朝内阁学士与翰林院,类于此也。”
“皇上变法以来,内阁总理大臣虽无宰相之名,真宰相也。夫起于‘州郡’者,实际上已经将内阁与翰林院割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