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入城(2 / 3)

兄弟尚在,河北大部州郡还没扫平,这个时候需要袁氏旧臣-——这群对河北地理人情、山川河流熟悉的俊才,来助力他下一步扫平河北的动作。

接着黄权再出言安抚了一二袁氏旧臣,随后开始正式入城的仪式,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名斥候飞马来报:“镇东,昨夜袁军营内,故豫州刺史阴夔、都督将军马延、射声校尉郭昭等人举火作乱,袁军而今大溃崩散,袁尚在张郃及高览的护佑下出逃,眼下不知所踪。”

“现下,故豫州刺史阴夔、都督将军马延、射声校尉郭昭等人共同遣使,愿弃暗投明,归降我军。”

黄权闻言有些想笑,又有些无奈,如袁氏臣子,何以如此这般无忠无义,还是世间到底是识时务的人居多,禀守忠义的人稀缺,不然袁氏臣子如何一个接着一个归降。

心中对故豫州刺史阴夔、都督将军马延、射声校尉郭昭等人嗤之以鼻的黄权,面上却是什么情绪出现,他只招来献上归降文书的使者,好生安抚了一番,接着继续入城的仪式。

而这桩石破天惊消息,同时也在了张南、荀谌、崔琰这些袁氏旧臣的耳中,张南心中庆幸,这赶着归降的人实是太多了,幸亏他当断则断,昨夜归降了秦军,不然他何以得到攻取邺城第一功。

张南左近的荀谌、崔琰二人闻言叹息,他们虽是归降了秦军,可他们一时间还没转变身份,依旧抱着袁氏臣子的思维,听到袁尚大营有人作乱,袁尚不知所踪,自是心中长叹,有所不虞。

至于剩余的袁氏旧臣,在听到这桩消息后,纷纷死绝了为袁氏效力的心思,打算坚定的为秦王做事,做官吗?在谁麾下做不是做,更何况秦王仁德,有功必赏。

黄权入城之后,他颁布了第一条军令,即是大将士,不得无故骚扰邺城百姓,违令者斩,这条军令,是黄权用来招揽邺城士庶民心的方略。

如今邺城变易君主,这个时候倘若秦军行为有所不谨,做出侵犯百姓的举动,到时候邺城士庶就容易滋生出怀念袁氏的念头,对于稳固秦军的统治来,是百害而无一利。

颁发第一条军令后,黄权开始做第二件紧要的事情,他着人寻来苏由的家人,苏由作为第一个暗中遣使归降的邺城将领,因行为一时不察为田丰侦知,得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可苏由虽是死了,但他的家还在,一时间来不及被田丰赶尽杀绝,而今黄权寻来苏由的家,对其家给予关怀,同时表态必定厚葬苏由,如此可让天下之人见到秦王刘璋无上的胸怀和有功必赏的态度。

起来,厚待苏由的家,比起为张南表功,更能作为一个榜样,一个只需归降秦王,不管你有没有建功,都将受到来自秦王刘璋的恩赏。

往往有时候,死人比活人好用。

再下来,黄权遣兵包围了魏公府,这里他并非是对魏公府的袁氏子弟和三族人员进行赶尽杀绝,而是保护魏公府内的人员,表达出恩养降人的态度。

如今天下未定,杀绝邺城内的袁氏,只会让剩下来的敌人认为不管归降与否,都是死路一条,所故不如不做妥协,抗争到底,或许还能有一二生机出现。

在做完这些事情后,黄权行书一封,将当下邺城乃至魏郡的事情,一一表明在上,而后遣使快马向身在成皋、荥阳的刘璋发去,向刘璋咨询对于袁氏旧臣以及袁氏子弟的处理。

此外为避免大胜之后,骄心滋生下为敌所趁,黄权着令张任、马超散开游骑,侦查四方的动静,尤其是追踪袁尚的踪迹,好做到应敌于先机。

……

因昨夜故豫州刺史阴夔、都督将军马延、射声校尉郭昭等人于营中放火作乱,同时道出邺城失陷一事,致使邺兵居多的大营崩溃,不得已出逃的袁尚。

他当下口中默念起了叛徒的名字:‘阴夔、马延、郭昭。’念诵时,袁尚是一字一顿,心底杀意和恨意翻涌奔腾,亟需一个宣泄的口子。

‘苏由反叛。’

‘张南反叛。’

‘接着阴夔、马延、郭昭等人反叛。’

袁尚回顾近几日发生的事情,他只觉帐下之文武,恐怕多是存有反叛的心思,只是有些人还在犹豫,担心于名声不佳,有些人为了功名利禄,干脆的做出了反叛的举动来。

出来混的,一个讲道义的都没有,这样的言辞,是袁尚当下心中想法真实的映照。

遍历苏由、张南、阴夔、马延、郭昭等人,这些人无一不是受到过袁氏的恩惠,有些人更是从他父亲袁绍手中一路升迁,相当于得到了袁氏两代人的恩情。

可是呢?苏由、张南这些人,不顾及袁氏对于他们的恩情,也不顾及来自忠义礼法的约束,一心只念着将袁氏卖一个好价钱,换取自身的功名利禄。

‘其行可恨,其心可鄙,其人可耻。’袁尚心中谩骂不休,可谩骂并不能解决他当下的困境,只是让他心中的积郁稍稍得到发泄,但一想到当下的时局,袁尚顿感浑身乏力,两眼一抹黑。

原本袁尚接受了田丰的进言,打算先引大军退守河间,然后募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