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期待,那是孩子的期待,是母亲的期待,是对未来的期待。
站在他身边的关外月也沉默下来,刚刚还在劝说陛下不要用数十万黑武大军来换一个耶律松石的他此时稍作停顿。
但他还要坚持,他只是停顿了片刻而已,他不会因为自己一时之间的心软,就放弃劝说。
“陛下。”
关外月看向皇帝。
“屈渤固然重要,数百万屈渤人回归中原意义深远,可在臣看来依然不可与几十万黑武大军相比。”
皇帝李叱没有反驳他,只是看着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关外月道:“陛下,我们都知道这一战打赢了会是什么结果,未来黑武几十年内都没有能力再兴兵南下,我们可以安安稳稳的发展几十年,几十年后......我们就能真的有和黑武人掰手腕的力量。”
皇帝点头:“你说的没错。”
关外月:“可陛下心意坚决,并不会因为臣说的没错而改变心意。”
皇帝还是点头:“你说的没错。”
在场的其他大宁官员也都看向皇帝,他们之中有人赞同皇帝的选择也有人赞同关外月的活法。
赞同关外月说法的人要更多些,因为他们都很坚定的认为屈渤人的生死固然重要回归的意义固然重大,但远不及大宁百姓,不及大宁国运。
“朕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皇帝一边缓步向前一边说话。
“你们都觉得,几百万屈渤人回归,最多就是个象征意义,而且这个象征意义也不稳定,今日屈渤能反黑武,他日屈渤未必不反大宁。”
“你们也都觉得,就算屈渤人回归之后忠诚不改,不也就是多了几百万人吗?几百万寻常百姓的分量真比不上几十万黑武善战之兵。”
“你们说的象征意义,是朕用几十万黑武人换回来一个耶律松石,让漠北还未归顺大宁的诸国都看清楚,朕的心怀胸襟有多宽广。”
“你们啊......”
皇帝道:“朕从来都不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这一点你们怎么到现在还没醒悟?”
他说:“朕也看的到,灭掉几十万黑武善战之兵对大宁的好处有多大,也看的到,几百万屈渤人回归带来的好处有多大。”
“但朕更早看到的,是如果要吃下这几十万黑武善战之兵那大宁会死伤多少大好儿郎?黑武不是西域,不是漠北,也不是南蛮。”
“要想一口气吃掉几十万黑武大军,大宁就要调动至少两倍的兵力,打到最后,大宁会有多少母亲失去儿子?”
所有人都愣住了。
“朕是个斤斤计较的人,所以朕最懂权衡利弊。”
皇帝继续说道:“朕确实是要收买漠北的人心,让他们知道大宁对他们的态度,可朕最在乎的还是朕的子民,朕那些因为朕一个念头就要上战场去拼死的战兵。”
“黑武人善战,二十几年来,黑武人从来都没有在攻坚战之中打赢过我们,是因为我们善守,我们有高墙,有力气,有护卫百姓之决心,有寸土不让之坚毅。”
“可在平原交战,二十几年来我们也没有赢过黑武人几次,上百万规模的大战,死伤数十万的结局.......”
皇帝微微摇头。
“朕说过,朕不贪功,如果朕贪功那这一战就一定要打,死多少人都要打,可朕已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就不会选择让朕的将士们去抛洒热血。”
“也许在将来后人说到今日之事也会觉得朕不够勇毅,不够果断,心肠不够硬,非帝王之选......朕担着就是了。”
“漠北数十国会动摇几国朕也不确定,多少人会归顺大宁朕不确定,朕唯一确定的,是以后追随黑武人的人会越来越少。”
“朕想做一块基石,未来后人能够踩着朕打下的基石大步向前的基石......”
他脚步停下来,看向北方。
“没有人比朕更想去珞珈湖,站在湖边纵览全景,朕若能在珞珈湖畔登山封禅,那朕必是史册上的千古一帝。”
“这千古一帝之名就留待后人吧。”
皇帝看向群臣。
“漠北东西一千六百里,南北八百里,二十八小国,朕能拿回来,能不战而拿回来,朕就是千古一帝了。”
说到这他看向叶无坷:“你是鸿胪寺卿,这不战而胜在你身上扛着大半。”
叶无坷俯身:“臣扛得住。”
四个字,亦是少年坚定。
“耶律松石有大勇气,朕的勇气不会输给他,他是决然放下了一些,朕也会放下一些。”
皇帝道:“你们还觉得朕选错了,那朕就做个专横跋扈之人......一意孤行。”
叶无坷心中震撼无比。
哪怕他早早就已经明悟了皇帝的选择,可是当他亲耳听到陛下直言的时候还是被震撼了。
在此之前他就想过,这一战就算能全灭黑武数十万大军,大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