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4章 武家二卿痛击邪恶风(5 / 6)

追求永生路迢迢 人一介 13991 字 2024-08-14

,春秋责备贤者,其罪似应全归买肉之人。

“倘仁人君子终身以此为戒,胜如吃斋百倍,冥冥中岂无善报

“又闻贵处宴客,往往珍羞罗列,穷极奢华。

“桌椅既设,宾主就位之初,除果晶冷菜十余种外,酒过一二巡,则上小盘小碗。

“其名南唤小吃,北呼热炒,少者或四或八,多者十余种至二十余种不等。

“其间或上点心一二道;小吃上完,方及正肴,菜既奇丰,碗亦奇大,或八九种至十余种不等。“主人虽如此盛设,其实小吃未完而客已饱,此后所上的,不过虚设,如同供献而已。

“更可怪者,其肴不辨味之好丑,惟以价贵的为尊。

“因燕窝价贵,一肴可抵十肴之费,故宴会必出此物为首。

“既不恶其形似粉条,亦不厌其味同嚼蜡。

“及至食毕,客人只算吃了一碗粉条子,又算喝了半碗鸡汤。

“而主人只觉客人满嘴吃的都是元丝课,岂不可笑

“什么那位小公子,你问什么是元丝课这个我还真知道。

“其实这就是一种银锭,具有官方规定的标准规格。

“那么是谁那个官方呢

“名字上有,就是元朝的,一直流传下来。

“那么课是什么呢,就是今天的税,由此可知,这种银子是用来缴纳税赋的。

“其中的丝,就是蚕丝,因为当时元朝实际上是以蚕丝为对象征纳税赋的。

“这种银锭是替代物,所以名之为“元丝课”。

“这种元丝课是很贵重的,所以我说只看贵重因而吃它,而不管是否好吃,就如同吃那种银锭。

“那些人如果满嘴都是银锭,还在那里喊好吃好吃,该有多么可笑

“书归正传,我接着说。

“至主人待客,偶以盛馔一二品,略为多费,亦所不免,然惟美味则可。

“若主人花钱而客人嚼蜡,这等浪费,未免令人不解。

“敝地此物甚多,其价甚贱,贫者以此代粮,不知可以为菜。

“向来市中交易,每谷一升,可换燕窝一担。

“庶民因其淡而无味,不及米谷之香,吃者甚少;惟贫家每多屯积,以备荒年。

“不意贵处尊为众肴之首。

“可见口之于味,竟有不同嗜者。

“盂子云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

“鱼则取其味鲜,熊掌取其肥美。

“今贵处以燕窝为美,不知何所取义,若取其味谈,何如嚼蜡

“如取其滋补,宴会非滋补之时,况荤腥满腹,些须燕窝,岂能补人

“如谓希图好看,可以夸富,何不即以元宝放在莱中

“哈哈,就是那个元丝课,放上去十几块,都有气派

“其实燕窝纵贵,又安能以此夸富

“这总怪世人眼界过浅,把它过于尊重,以致相沿竟为众肴之首,而并有主人亲上此莱者。

“此在贵处固为敬客之道,荐在敝地观之,竟是捧了一碗粉条子上来,岂不肉麻可笑

“幸而贵处倭瓜甚贱,倘竟贵于诺菜,自必以它为首。

“到了宴会,主人恭恭敬敬捧一碗倭瓜上来,能不令人喷饭

“若不论菜之好丑,亦不辨其有味无味,竞取价贵的为尊。

“久而久之,一经宴会,无可卖弄,势必煎炒真珠,烹调美玉。

“或煮黄金或煨白银,以为首菜了。

“当日天朝士大夫曾作五簋论一篇,戒世俗宴会不可过奢,莱以五样为度,故曰五簋。

“其中所言,不丰不俭,酌乎其中,可为千古定论,后世最宜效法。

“敝处至今敬谨遵守,无如流传不广。

“倘惜福君子,将五簋论刊刻流传,并于乡党中不时劝诫。

“或使宴会不致奢华,居家饮食自亦节俭,一归纯朴,何患家室不能充足。

“此话虽近迂拙,不合时宜,后之君子,岂无采取”

武之和说完,叮着几个人看去。

他是知道张保和少十一公,虽然他们二人也不是君子国人,眼界更开阔一些,但是二人都是苏门答腊岛人士,所知即使多一些,也是有限。

真正从天朝而来的,那个小年轻不算,是吴人敌、麦轲、还有百里良骝。

他们三个人当中,吴人敌和麦轲已经回答了不少问题,只有百里良骝还没有怎么说话,不过,另外二人都称他为老大,据说那也就是皇帝的意思。

尽管百里良骝不像皇帝,也没有龙袍和皇冠什么的穿在身上,武之和还是希望他给自己的问题作一个回答,不是说皇上职位最高,想必本事也是最大,回答问题岂不是更好

不但武之和希望他回答,就是麦轲和吴人敌也看着他,看样子就认定他来干这事了。

不过这二人的理由可跟武之和不一样。

他们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