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2 章 线索(1 / 2)

沈妤飞快回去,关上门重新打开了信件。

只两眼,她放下信,终于确定这其中有大问题。

信是三年前写的,落款时间是同绪十五年六月一十八,信中说的却是六月二十三日后几日齐昌鹬子山一带有雨。

齐昌与北临距离相近,忠伯送的信这么长时间都还没到,那从盛京送去齐昌的信又怎么可能短短几日就到呢。

从盛京到齐昌府遥遥千里,专程写信叮嘱对方下雨要多带伞,等信到了,怕是雨都已经下过了。

所以

沈妤看着信件,所以这封信,或许并非出自京中,可为何却非要在最后写在京中遥盼平安呢。

这几张纸在护腿中被封得那般好,对方几次三番寻找,已能说明这信件的重要性,这里头到底藏了什么消息

沈妤又扫了一遍,目光停在那两个日期上。

专程将下雨的日期写得那么清楚,这一定就是重点。

沈妤走到书房,将两个日期和地点誊抄了下来,收好信件扬声喊“绿药。”

绿药应声“公子。”

“替我找一份历本,要三年前的。”

绿药不明所以,但小姐吩咐的一定是重要的,一溜烟跑了又一溜烟回来,将过去十年的历本一股脑放在桌上。

“我找忠伯要的,忠伯可热情了。”

沈妤没应声,翻开历本,单凭个日期却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正苦恼着,二丫端了茶进屋,放在桌上后伸着脖子看了一眼说“这个我认识。”

“你认识”沈妤惊讶道。

二丫乖巧地点头,“认识啊,”她指着上头的字说“什么年陆月什么日,我识字呢,这几个字我都认识。”

沈妤险些摔倒,摸了摸二丫的头说“是陆月贰拾叁日,往后让绿药教你识字。”

二丫高兴地点头,又指着另外几个字问“这几个呢”

反正也摸不着苗头,沈妤索性坐下来,教二丫识字,“同绪一十五年六月。”

二丫想了想,脸色慢慢垮了下来。

“怎么了”沈妤偏着头问。

二丫垂头道“我记得这个日子,我爹娘就是同绪十五年六月底死的。”

沈妤爱怜地摸了摸二丫的头发,二丫抹了抹眼泪说“原本说六月底来赈灾呢,我和爹娘都盼了好久。”

绿药也坐下来,趴在桌上问“不是有赈灾么那你爹娘都是饿死的呀”

问完发现自己在揭人伤疤,赶忙捂住嘴,“我随口问的,你也不用回答。”

二丫却边点头边掉眼泪说“赈灾是有的,就是给的吃的不够,一家三口才一碗粥,还不够一个人吃,我爹娘都给我吃了,然后他们就”

二丫瘪了嘴想哭。

绿药戳到了二丫的痛处,赶忙拿了块点心给她,“你看你现在什么都不缺,主子对你也好,你爹娘知道了肯定很开心。”

二丫接了点心,点了点头。

“那后来呢”绿药撑着下巴问。

“后来做买卖的陆氏来赈灾了,给了好些吃的。”

绿药和沈妤对视了一眼。

二丫继续说“我听人说盛京可好了,所有人都可以吃饱,我就跟着流民上京了,我太小了没人买,讨不到饭吃,不过我运气好,管家看我可怜将我收进来了。”

三年前二丫才八岁,孤身上京求生,也是难得。

“是真可怜啊。”绿药感叹道,看向沈妤“是吧公子。”

沈妤皱眉沉思,喃喃道“陆氏赈灾”

她忽然问“你家乡是不是在永安”

二丫眼睛一亮,“公子你怎么知道”

沈妤当然知道,当年永顺闹了旱,颗粒无收,出了好些流民,朝廷赈灾的粮饷杯水车薪,许多地方都开始易子而食。

永安永安,多讽刺的名字。

沈妤那时在边关也听到了消息。

陆氏之所以做得这般大,是因为它有个好名,年年都在接济贫民,年年都在布施,同绪十五年也是一样。

沈妤记得那年她还写信央求外祖母,将她的零花钱扣了买粮食给灾民。

“永安”,沈妤在纸上落下二字,就在齐昌二字的旁边。

看着并排的两个地名,沈妤眉心忽然皱了皱,“绿药,拿舆图来。”

绿药应声而动,书房就有舆图,翻出来铺在桌上。

片刻。

沈妤将舆图一卷,拿起那张记着日期和地名的纸条吩咐道“我出去一趟,若有人问起就说我出去有事,宵禁之前回来。”

裴淳礼沾了宣平侯的光,在朝中谋了个闲职。

也不知道那谢停舟对裴淳礼他爹告了什么恶状,他这些日子被拘在宣平侯府门都不能出,连宫宴都没同意他去。

裴淳礼今日刚解了禁,一身官袍看起来倒是有模有样,像那么回事儿。

轿子进了光华门,却不是去他任职的镇抚司,而是径直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