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处置(2 / 3)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5421 字 1个月前

泽招抚残众,可愿?”邵勋一点不和他废话,直截了当地问道。

慕容运犹豫了一下,终于道:“愿。”

慕容恪瞥了一眼这个叔祖。

慕容运似乎感受到了侄孙的目光,头压得更低了。

“那现在就上路,勿得迟疑。”邵勋摆了摆手,说道。

两名亲兵上来,一左一右将慕容运押走。

邵勋又看向慕容恪。

这是一个相貌俊秀的少年,一点不像武人,谁能想到他历史上能如此战绩彪炳?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他终究才十四岁而已,或许有军事上的天赋,但能不能把天赋兑现出来,则是一个问题。

这就像是体育运动,有人年少时天赋异禀,被许多人看好,但最终没取得什么大的成就,这类人太多了。

慕容恪若从今日起天天在家种田,他绝对没可能兑现天赋,或许终老仍是一田舍夫。

邵勋手里的军事人才太多了,不差一两个,更别说慕容氏不值得他信任了。

他又不是苻坚。

“你可愿去为朕招抚降人?”邵勋问道。

慕容恪平静地看着他,道:“自是不愿。”

“比慕容运有骨气。”邵勋笑道。

慕容恪这么回答,反倒让他高看了此人一眼,于是又道:“别说行将覆灭的慕容鲜卑了,便是高句丽、扶余国,此刻都战战兢兢,辽地局势已然大变。也罢,你若不愿,朕也不勉强你。今只问你一句,此战结束,如何善后?”

“若想善后,绕不过高句丽。”慕容恪说道:“扶余国小力弱,不足为惧,可着意拉拢,以抗高句丽。”

邵勋想了一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话还真没错。

前燕入主邺城之后,面对人口众多的黄河以北地区,他们也有那么一丝惶恐,于是大肆迁徙塞外部落甚至边塞士族入内——渤海封氏、高氏之流能坚挺到隋唐,不得不说乘了此股东风,毕竟这两家现在真不是什么大族。

内迁的部落以慕容鲜卑为主,宇文鲜卑为辅,最终在塞外形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给高句丽人以发展良机。

等到前秦横空出世,收拾乱局,高句丽已然实力大增,最终与北朝平分平州——到北魏、东魏、北齐时更惨,平州甚至内迁到了幽州境内。

而留在关外的部分宇文鲜卑则慢慢演化成了契丹和奚人,被高句丽多次攻掠,苦不堪言。也就是说,到了那个时候,这些塞外游牧部落已经不是体制严密、亦牧亦耕的高句丽的对手了,纵偶有小胜,长期来看则后劲不足,终至失败。

隋唐拼了命要打高句丽,不是没有原因的。再不管管,真不知道会膨胀成什么样子——这大概是东北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寒冷的小冰河时期仍然不断壮大的政权,整个南北朝都是他们国力飞速增长的阶段。

“你能看出高句丽的祸害,非常不错了。”邵勋说道:“慕容氏可有征讨高句丽的计划?”

“有的。”慕容恪说道:“父兄曾尝试调动五万步骑攻高句丽,此国能打的部队也就五万人,双方兵力相当,若能诱其野战,一战摧破其精锐,则可兵发丸都。”

“便是打下丸都,也灭不了此国。”邵勋说道。

“正是。”慕容恪道:“但可让高句丽老实些年头,不敢西进。”

“不西进,他们就要南下,不过这是后话了。”邵勋说道:“依你看来,如何对付高句丽?”

“以辽人守平州。”慕容恪说道。

“还在为慕容鲜卑求情呢。”邵勋笑道:“不过也不无道理。棘城诸豪族,哪些人可用?”

平州诸豪族,善后处理原则是又打又拉,即处置一部分抵抗坚决的,奖掖一部分主动归降的,剩下的再甄别一番,小惩大诫,如此而已。

边地不能原子化,还是需要豪族镇守的。

平州那些个士族,别管在中原时如何,去了昌黎、玄菟、辽东后,一个个都往武力强宗的路子上走了。

封奕是相国但他真的一线带兵冲杀过,还取得了胜利。若封氏没有北上,他大概一辈子都不会做这种事情。

已经死去的刘翔,曾经南渡建邺,与江东士人坐谈时,质问他们国土未复,为何一个个纵酒服散,醉生梦死?

刘翔若不北上,他多半也是这个德性,环境改造人啊。

但具体到留哪些,处罚哪些,却又有讲究了。

邵勋就这样看着慕容恪。

慕容恪却摇了摇头道:“实不知也,若强要说,河间刘佩有大才,便是我亦有所耳闻。”

邵勋微微点头,问道:“刘佩家于何处?”

“半在棘城,半在玄菟。”

“朕以慕容仁为玄菟郡公,他却趁乱收降部落,你怎么看?”

慕容恪再度沉默。

见邵勋不放过他,只能说道:“陛下若想对抗高句丽乃至宇文氏,慕容鲜卑有大用。”

邵勋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