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风尘仆仆的走出旅客通道。
苍老的脸上透着愁思。
“张总……”
听到有人在喊自己,张如京转头看去。
一个穿着职业装的中年人正快步迎上来。
“张总您好,我是红岩总裁办的刘思言,徐总让我来迎接您。”
“你好,你好。”
两人打过招呼。
一行人坐上车,朝未来科学城开去。
“国家发展真快,距离上次来京城还不到一年,这里又有了很多变化。”
看着窗外的景色,张如京不由得感慨道。
“有正确的领导,良好的环境,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优质人才涌现,国家才能迅速发展。
就像您领导下的中芯国际,短短数年已经是可以跟台积电媲美的世界级代工厂。”
“呵呵,刘助理过奖了。
中芯国际有现在的地位,主要是徐总的功劳。
如果不是他坚定不移的向中芯国际投资,鼓励我们建新厂,中芯也不会有现在。”
………
“为了私有化中芯国际,我们一共动用了12亿美元……”
一间小会议室内。
汉华金融控股集团cfo邵芳汇报着收购中芯国际的全过程。
徐良翻着手里中芯国际的财务报表。
2004年,华芯国际营业收入为80.67亿元,净利润为5.87亿元。
2005年,营收94.53亿元,亏损9亿元。
2006年,营收114.57亿元,亏损3.44亿元。
到这里还算基本正常。
但到了2007年,中芯国际的负债暴增190亿华夏币。
在徐氏的支持下,中芯国际在羊城投资建设了一条12英寸,45纳米,月产10万晶圆的芯片厂。
到了2008年,中芯国际负债再次膨胀,直接突破了142亿美元。
在青州建设的12英寸,45纳米,月产10万晶圆的中芯六厂。
在蓉城开工的12英寸,45纳米,月产10万晶圆的中芯七厂。
几乎同时开工了。
三条线,直接让中芯国际的12英寸晶圆等效产能,从原本的200万暴涨到500~560万。
相比之下。
2008年,台积电12英寸晶圆等效产能是800~900万。
而拍在第三的联电,12英寸等效产能则是300~350万。
拍在第四的特许半导体,12英寸等效产能则是200~250万。
第五的三星,连一百万都不到。
不过,中芯国际的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
预计到明年中旬才能完成试生产,09年底才能彻底投产。
如果只凭借真实产能,中芯国际跟联电是差不多的。
暴涨的产能,让中芯国际的营收也随之增长。
2008年,总营收突破270亿华夏币,但亏损也再创新高,突破70亿华夏币。
净利润率直接掉到了-10.4%,堪称同行业之最。
巨额负债,再加上金融危机带来的惊人亏损,直接导致中芯国际的市值跌入谷底。
咚咚……
敲门声打断了会议进程。
彭志宇快速上前开门。
“徐总,张总到了。”
“快让他进来。”
说着起身迎上去,提前伸出右手。
“哈哈,老张,我们正聊着中芯国际呢,你这个正主就到了。”
连忙握住大老板伸过来的手,张如京快速道。
“实在惭愧,没能把中芯国际带好……”
“欸,你已经带的很好了。
全球范围内,除了台积电,就中芯国际实现了45工艺制程的量产。
仅凭这一点,你老张就是功臣。”
“中芯的技术进步,还要多亏了徐总不断给我们砸钱,从全世界给我们推荐人才。
否则中芯的技术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
“你老张就别谦虚了。再说,咱们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快过来坐。”
引导着张如京坐下后。
让秘书给他端过来茶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