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出门抢收别国粟黍(2 / 3)

理成本,辛屈必然会依托唐宋大运河、元明大运河这两个后世的支点,来设置地区中心。

那么西京府是关中。

中京府自然是洛阳。

东京府辛屈还在考虑,但其实能留给他选的不多,济南、曲阜、彭城这三个地方基本上就是辛屈能选的核心了。

南京府自然是金陵。

也能看出来,辛屈设计将核心区,通过水运全部捏在一起。

如今的黄河,径流也不小的。

未来一百年,完全能撑得起贸易所需。

但比较尴尬的是,西京府并不是燕国能快速控制的核心区,不管水运还是陆运,都需要借道。

走陆路要么走草原南下,要么走山西过蒲津渡。

走水路只能走洛阳,然后过三门峡入关。

不管是怎么走,关中始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而燕国的政治核心在幽州,虽然这边只要解决黄河水患,开发起来就能很轻松,但也是最容易爆发动荡的地方。

太平了。

一路无险可守。

而西京府却能封关自守,不管是割据还是进取,都是绝佳宝地。

因此辛屈对这里的设计,就是将关中拆解,不让他当战备区,而是当后勤区,然后在潼关、蒲津渡、风陵渡这些地方单独设置兵马,切断割据可能。

不过在那之前,还得让关中能快速发展起来,才能将粮草往外运输。

这么一来,平南将军府的人,就需要老老实实干几代人的土木了。

而这么一搞,他们大概率会错过升迁的机会。

因此是安心留在此间当顺民,还是跟着平南将军府出征殷商后迁徙离开。

就看他们的抉择了。

“都不用有太多压力。”句龙江蓝安抚了众人两句,“接下来的平定召氏,大家也都是可以建功立业的。”

“召氏才多大,哪里够分?”不少人都无语的看了一眼句龙江蓝。

召氏看起来占地面积辽阔,但实际上他们只有二十六座城邑,总人口五万多,能抽调的总兵力顶天了一万。

而这一次平定召氏的先锋,并不是平南将军府,而是辛屈带来的神武军。

神武军三校尉,材官善射、虎骑重锋、护羌兵多,这是针对西边塬地的特种部队。

在地势平坦,且塬地有高差的关中。

材官能快速射蹋敌人阵势。

虎骑是重骑兵,专门用来冲阵的。

护羌营则是直接从河西、陇右征募本地的羌人,这就一群熟悉本地地形的军队,三支组合起来,对关陇河西绝对的锋锐。

真要开战,应是无人能与之当锋。

所以,召氏的军功,他们能吃多少?

不言而喻。

“都是为了家人与后嗣,我们都苦了一辈子,也不差这一天。”句龙江蓝将所有人思绪拉回来,“就算要享受,也得等老点再说。你们说,是吧?”

众将也是微微颔首。

他们苦了一辈子,翻身了,也必然不会希望子孙如他们一般。

想到这里,不少人都重新振作了起来。

“南迁了,也不见得不能回来。”妟淮忽然说了一句。

众人心底一颤,看向他。

“给你们透露了些宫内的计划。”妟淮压低了声音。

众人凑上来,认真听着。

“还记得致仕的规矩吗?”

“记得。”

“听闻阿启就致仕了。”

“对啊!”

妟淮点了点头笑道:“以后致仕会成为常例,毕竟忙了一辈子,总要有几天享受的不是?

所以,到了年岁的臣僚,会自动上致仕名录,然后大家伙自己写陈情。

愿意致仕的,朝廷会根据你一辈子的功勋安置你,看看是留你在京中为顾问,还是送回原籍荣归故里优养。

而我们这一代,儿孙若是运气好,各自占一块大乡当封君了,就可以自己选择去哪个子嗣的封地颐养天年。

当然也可以回到自己的封地去。

诸侯也可以选择致仕,到了年纪,上陈朝廷,然后将位置交给继承人,自己出去走走,又或者搬迁进入大县、大郡内居住。

具体的方案如何处置,还需要等后续。

但我可以告诉你们的是,朝廷已经有了预案,绝对不会让你们日子难过的。”

“这个好。”不少人都欣喜了几分。

句龙江蓝虽然也笑着,但眼底却有几分隐晦闪烁。

辛屈已经开始布局了啊!

这是在强干弱枝啊!

一旦允许地方封君,到了年岁之后,致仕搬迁进入大郡、大县,那么会不会导致这些地方军侯入京府与大郡安家呢?

他们进去了,是不是会导致他们在地方经略的财富,全部跟着他们流入京府与大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