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上装聋作哑,对调粮都很抗拒。
会议的级别很高,分管粮食的领导近乎“乞求”,让各地顾全大局,承担调粮计划,却一直无人表态。
于是乎领导的上级介入,如果各地不把任务背回去,就不散会,大家一块坐在会议室“熬鹰”。
枯坐一天,终于有人坐不下了,好歹认领了任务,至于后面能不能完成嘛,其实很多人不抱希望,以前又不是没有完不成的情况。
上面显然也知道这种情况,于是连夜就调粮问题下发了一道《紧急通知》,不再是指示,而是通知,必须调粮,没有商量的余地。
过不了多久,一车又一车的粮食将会再次从川渝出关……
…………
文教群英会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几乎每天都会有各个行业的分管直属领导来讲话、作报告,试图将最新的政策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下去。
耳熟能详的几乎都来了。
若是搁爽文里面,唐植桐在创汇光环的笼罩下,会有人主动拉起他的手,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他来一番令人羡慕的夸赞。
但现实中是没有的。
碰到休会时,也确实有领导来到会议代表中间,或聊家常,或听取他们在本行业中的建议。
但不会照着某个人使劲夸。
一方面可能是担心有人顶着自己的名号胡作非为,另一方面当众的夸赞也是一种捧杀。
没有对个人的夸赞,但还是有对某个群体表示认可的环节,会议安排了大佬们和工龄30年以上的老劳模合影留念,限于工龄,唐植桐只有羡慕的份儿。
唐植桐留意到教育部门的领导做的《做教学改革的促进派》报告,明确提出教学改革的原则,即缩短学制、提高程度、控制学时、增加劳动。
似乎有鼓励尽早参加工作,肄业也不影响工作安排的意思。
此外,教育部门还举办了“普通教育改革展览会”和“高等教育展览会”,展示教育成就与改革成果。
大佬们合照的时候,唐植桐去参观了一下。
展览会采用的基本都是此次前来参会代表的实例,通过文字表述和照片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
条件虽然艰苦,但很多地方都没有放松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讲台、课桌,就自己用砖石、木板搭建。
碰到家庭困难的学生,老师会自掏腰包资助,避免学生辍学。
对于这种老师代表,唐植桐发自内心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