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邦说罢挂了电话,侧过身去,用袖子捂住了眼,生怕被外面的人看到自己的失态……
唐植桐听到电话中传来的“嘟嘟”声,嘿嘿一笑,这事总算是办成了。
至于老太太那边会不会有意见嘛,暂时不考虑,大不了真在梦里揍自己一顿呗,老太太活着的时候就打过,自己也不差梦里这一顿。
不过话说回来,哪怕在睡梦中梦到被老太太打一顿,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仔细想想,若是这事被大伯知晓,恐怕大伯打自己一顿的概率要比老太太在梦里打自己一顿的概率要高。
马薇回来的时候,除了手中的暖瓶,还带回了报纸和自己的一封信。
信是顾勇来的,唐植桐先打开信看了起来。
信里第一条就是关于脚扣的改进意见,直击要点,篇幅却不长,可以归纳为:太重、不太好用。
剩下的就是聊家常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先说他家孩子已经能隔着肚皮踢自己了,小拳头、小脚丫会在肚皮上显出清晰的形状。
又说小王跟刘悦提及到想要孩子,问唐植桐进度怎么样了,需不需要自己传授经验?
还说要孩子一定要抓紧,很好玩什么的。
唐植桐隔着信纸都能感觉到他那张嘚瑟的脸。
后面就正经了些,提及粮食部门有压缩定量的想法,不过目前仍在讨论、论证阶段,市里还没有通过,让唐植桐有个心理准备。
还提到张若箭往上迈了一步,据张若箭交代,唐植桐在这里面出了一份力,问唐植桐有好事的时候能不能也想着自己一点,自己也很想追求进步。
看到这儿,唐植桐直挠头,脚扣难道不算进步的垫脚石吗?
再往下就没啥事了,顾勇让唐植桐路过电话局的时候过去找他玩,顺带把脚扣、脚扎子带走。
唐植桐把信搁下,打算等两天再回信,等着看看丁建辉那边反馈些什么意见。
把信装起来,唐植桐拿过今天的二流日报,准备瞧一瞧昨天都发生了什么大新闻。
第一行依旧是关于民族运动的,基于二战后全球国际格局的变化及意识方面的冲击,独立的国家越来越多,尚未独立的也在努力争取从殖民的沼泽里爬出来。
如果哪一天没有这样的新闻,才是一个大新闻。
接下来就是用大篇幅报道了昨天庆祝五一节的盛况。
眼下五一是“社”姓国家非常重要的节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能与政权的合法性挂钩。
很多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也会选在五一节,比如58年的5月1日,广场上的英雄纪念碑揭幕。
同一天19时整,四九城出现了电视节目信号,这时还叫bj电视台,也就是后来的央视。
不过58年的四九城并没多少电视,总共只有十几台,今年电视多了些,电视台也设立了稳定的《电视新闻》专栏。
唐植桐没看过这个栏目,不知道里面都讲了些啥。
笨寻思,这年头能有电视看的肯定不是普通家庭,能上《电视新闻》的事肯定也不是小事,就是不知道建国门外那一片有多少电视,会不会有泄密的风险。
毕竟电视台嘛,不仅能拿到第一手的消息,还出过黄皮白瓤的香蕉人,毕竟在他们某些人眼里“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今天的头版头条是“首都三百万人空前广泛热烈的纪念五一节”。
唐植桐盯着“三百万”的数字看了三秒钟,在心里默默吐槽了一句:又特么吹牛皮。
截止59年底,四九城总共有684.11万人,其中城市户口407.41万人,农业人口276.7万人。
虽然昨天没有去过农村、公社,但以唐植桐了解到的情况,即便是纪念劳动节,也只是一小部分人,绝大多数农民压根顾不上这茬,对眼下的他们来说,天大地大,填饱肚子最大。
至于城市人嘛,工人有可能大部分都出来了,但家里的老弱妇孺还真不一定。
按四九城人口的男女比例、年龄比例来算,这300万的数字……
再往下看,就是各主要领导与民同乐了,有在四九城与民同乐的,有去外地慰问、共同庆祝的,主打一个接地气。
报纸翻页,二流日报用整个版面刊登了各界群众庆祝劳动节的照片。
唐植桐虽然没能去“观礼”,但也能从照片中一窥当时的盛大场景。
这没啥好奇怪的,昨晚据小王同学讲,50年的五一节下着大雨,依旧无法浇灭人们庆祝五一节的热情,广场上的纪念活动照常进行。
唐植桐当时想到的是人工降雨。
人工能降雨,人工也能消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首都的群众就不用在雨中庆祝各种节日了。
版面的最下方有一张北海公园晚上放烟花的照片,唐植桐看到后有些懊悔,早知道那边放烟花就带着小王同学过去一块见识一下了,这年头能碰到大放烟花的机会可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