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王允(2 / 3)

露无疑,暗中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密谋诛杀董卓。

王允上表,推荐护羌校尉杨瓒代行左将军职事,又举荐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郡太守,诏令二人率领军队出兵武关,以讨伐袁术为名,实际上打算兵分几路讨伐董卓,然后护送天子返回洛阳。

董卓心存怀疑,将二人留在长安;王允又推荐士孙瑞担任仆射,杨瓒担任尚书。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四月,董卓率军抵达长安,追评护送天子入关的功臣,封王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

王允推辞不肯接受;士孙瑞劝谏王允,不如接受爵位封赏,借此与董卓周旋。王允听从,接受食邑二千户。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春天,大雨一连下了六十多天,王允与士孙瑞、杨瓒登上高台祭天祈求放晴,在台上密谋诛杀董卓。

士孙瑞奉劝王允,从内部分化瓦解董卓的势力更容易成功,事不宜迟,早下决心。王允于是暗中收买董卓的部将吕布作为内应。

恰逢汉献帝患病痊愈,朝臣在未央殿聚会庆贺。王允与士孙瑞秘密上奏汉献帝,派遣士孙瑞手持皇帝密诏授予吕布,诏命诛杀董卓。

吕布与骑都尉李肃率领勇士十余人,伪装成侍卫在北掖门内埋伏。董卓的车驾进入宫门,李肃等人当即持戟刺杀董卓。

董卓受伤坠车,本想呼叫吕布救驾;吕布掏出诏书传示众人,然后杀死董卓。董卓死后,王允又将他夷灭三族。

董卓既死,王允本来打算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多次劝说王允。但是后来王允又心存疑虑,认为这些人跟随董卓叛乱,如果定为谋逆之罪再予以赦免,恐怕他们会起叛心,不是好办法。

吕布又劝谏王允,将董卓搜刮的金钱财物赏赐给朝中公卿、将校,王允没有答应。王允内心又瞧不起吕布,认为他只是匹夫之勇的剑客。

吕布自认为诛杀董卓有功,常常自我吹捧,看到王允轻视自己,颇感失望,心中渐有不平之意。

董卓死后,王允自以为不会有什么灾祸,因此与朝中公卿、将校交往时,不再温润和蔼;他又依仗重臣身份,不考虑权宜之计,致使朝臣都不愿归附。

董卓手下将领及担任官职的多是凉州人,王允打算解散他们的军队。有人劝谏王允,认为凉州人忌惮袁氏,畏惧关东义军,如果贸然解散他们的军队,必然人人自危。

可以任命皇甫义真为将军,率领董卓先前的部众,让他们留在陕地,慢慢加以安抚,以观其变。

王允认为,关东义军和自己是同一阵营,如果让凉州的军队留在陕地,据险而守,必然会引起关东义军的疑心。

百姓有传言称朝廷要将凉州人全部诛杀;凉州人惶恐不安,在关中的将领纷纷拥兵自重。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此前率领军队驻扎在函谷关以东,感自身难保,于是密谋反叛,率军攻打长安。

叛军攻破长安,吕布落荒而逃。吕布逃走前,勒马停在青琐门外,奉劝王允和自己一起逃走,王允拒绝,表示自己将舍身赴死,不愿苟且偷生。

李傕、郭汜将王允搜捕下狱,不久将他处死。王允去世,终年五十六岁。

王允死后,他的宗族亲友十几人,也全部被杀;只有其兄长的儿子王晨、王凌得以逃脱,返回乡里。

王允遇害,汉献帝悲痛不已,百姓也颓丧至极;没有人敢为王允收尸,最终王允的昔日部下平陵县令赵戬辞去官职,为王允收尸并将其安葬。

曹操迎奉汉献帝刘协迁都许昌后,汉献帝念及王允的忠义,下诏对王允进行改葬,特意派遣虎贲中郎将前往祭奠;又封赏王允的孙子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县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从小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

然而,年少时的王允并未得到重用,直到他遇到了一位改变他一生的人——汉献帝。

当时,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董卓专权。董卓残暴无情,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样的局面,王允决定挺身而出,为国家尽一份力。他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勇气,逐渐得到了汉献帝的赏识和信任。

然而,与董卓的斗争并非易事。为了更好地对抗董卓,王允积极结交各方豪杰,扩大自己的势力。

他用自己的智谋和口才,逐渐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共同谋划对抗董卓的大计。

王允的智勇不仅体现在政治斗争上,更体现在他的军事才能上。他亲自率军出征,凭借出色的战术和指挥能力,屡次击败董卓的军队。

这使得董卓对他恨之入骨,多次派人暗杀他,但都被王允巧妙地化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允也意识到要想真正击败董卓,单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于是,他开始联合各地的豪门贵族和军队,共同对抗董卓。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势力加入到了反董卓的阵营中。

然而诛杀董卓:一场精心策划的行动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