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纮字子纲,广陵郡(今江苏扬州)人,东汉末年孙吴大臣,孙策的谋士。
张纮早年游学京城,后来避乱江东。孙策创业江东之时,张纮以正议校尉的职位充当孙策谋士,
随征四方,协助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纮被孙策派往许昌,向天子进贡,
被朝廷留任为侍御史。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死后,孙权继位,统领江东;当时曹操打算南征江东,
被张纮劝阻;曹操听从,又任命张纮会稽郡东部都尉,派他前往江东说服孙权归附朝廷。
张纮得以离开京城返回江东,得到孙权的重用,担任长史,与张昭一起处理政事。张纮曾向孙权提出定都秣陵(今江苏南京),孙权听从,并修筑石头城。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九月,孙权迁都秣陵,改秣[o]陵为建业;
又特许张纮前往吴县迎接其家眷,张纮在途中生病去世,终年六十岁。
西晋史学家陈寿评价张纮的文章既有条理而且立意正派,其人是世间的优秀人材。孙策给他仅次于张昭的礼遇,
确实在情理之中;晚唐诗人孙元晏曾有诗《吴·张纮》赞美张纮兴盛东吴的方略及其过人的文学才华,
其诗曰“东部张公与众殊,共施经略赞全吴。陈琳漫自称雄佰,神气应须怯大巫。”
张纮是广陵郡(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年少时曾赴京城游学,跟博士韩宗学习《易经》《尚书》,
又到外黄跟濮[pu]阳闿[kǎi]学习《韩诗》《礼记》和《左氏春秋》。回到本郡后,张纮被推荐为茂才,
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也征辟他为掾属,但是因为当时社会动乱,张纮都没有接受,而是选择南下江东避祸。
当时孙策初到江东,时逢张纮母亲去世,在家居丧。孙策多次前往拜访张纮,向他咨询时事,
孙策认为汉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自拥兵自重;自己有意继承父亲孙坚的遗志,干一番大事。
孙策打算投靠袁术,请求统率父亲孙坚当年的旧部,然后招募士兵,进攻吴郡(今江苏吴县)、会稽郡(今浙江绍兴)。
张纮见他言辞慷慨,神色豪壮,被孙策的志向所打动,于是为他出谋划策。张纮认同孙策的分析,
并进一步建议他占据吴郡、会稽之后,再率兵统一荆州、扬州,凭借长江天险,割据一方。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准备前往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拜见扬州牧袁术,请求借兵为父亲孙坚报仇,
临走前将母亲和弟弟托付给张纮。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十二月,孙策被袁术举荐为殄寇将军。
之后孙策又上表朝廷,委任张纮为正议校尉。张纮追随孙策前往攻打丹杨郡。孙策想要亲赴前线作战,
张纮劝阻,表示主将是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之人,也是三军的命脉所在,不当轻易出动在战场之上与敌人拼杀。
张纮规劝孙策应当保重自己的身体,以大局为重,这样官员百姓们才会感到安心,免于忧惧。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让张纮前往许都,向汉献帝进贡。曹操想要安抚笼络孙策,
就上表汉献帝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并委任张纮为侍御史。期间,少府卿孔融等都待张纮十分亲善。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在出猎途中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位,统领江东。
曹操听说之后就想借机出兵,攻打江东。张纮进谏劝阻,表示在别人办理丧事的时候出兵,
不合符古代的道义;并且倘若不能成功,就是多了一个敌人;不如趁机厚待孙权。曹操听从了张纮的建议,
随即上表朝廷,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郡太守。曹操想要借助张纮劝降孙权,让他归附朝廷,于是就委任张纮为会稽郡东部都尉。
当时曹操担任司空,想要笼络张纮,不仅对他赞许有加,还给他改号加封,礼聘为幕僚,
后来还任命张纮为九江郡太守。但是张纮怀念旧主孙策的恩德,不愿背叛,不久就称病辞官。
张纮从京城回到吴郡,吴太夫人认为孙权还太过年轻,就委托张纮与张昭共同去辅佐他。
张纮思虑深刻,发现有缺漏就立即补救,凡是自己知道的事情都认真处理。孙权后来又派张纮去扬武都尉董袭的部下就职,
有人认为张纮本来受到曹操的委任,担心他另有意图,孙权却并不在意。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领兵包围合肥。张纮被任命为将军府长史,随军征战。合肥久攻不下,
孙权想要亲自率军破敌。张纮进言表示,兵器乃是凶器。战争本是危险之事,现在孙权仗着强盛的勇气,
轻视强暴的敌人,三军将士,无不为他担心。孙权亲自冲锋陷阵,固然能斩杀敌军大将,
拔下他们的军旗,威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