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张昭(1 / 3)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为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人),汉末三国时期孙吴政权重臣。

年少好学,博览群书。成年后曾被举荐为孝廉,但是推辞未就。后刺史陶谦举荐他为茂才,

但是他不应召,陶谦认为张昭轻视自己就将他抓起来,最后张昭在好友赵昱的帮助下才被解救出来。

在孙策正在创建东吴基业的时候,对张昭极为重用,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后孙策临死之际留下遗言嘱托张昭拥立并辅佐弟弟孙权。

于是在孙策死后张昭就率领百官拥立孙权并辅佐他。张昭也受到孙权的敬重,成为孙权的长史。

但是此后孙权多次听不进去张昭的劝戒,君臣之间逐渐产生了隔阂。此后张昭以生病为由不朝见孙权,

孙权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张昭居家无事,于是就著述了《春秋左氏传解》和《论语注》,

但最后又迫不得已又入朝觐见孙权。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终年八十一岁。张昭留下遗嘱,

要求薄葬。孙权亲自素服吊唁,并追谥张昭为“文侯”。后张昭长子张承被封侯,故由小儿子张休继承爵位。

张昭为东吴政权打下了重要基础,他辅佐孙策创建东吴基业,在孙策死后又辅佐孙策弟弟孙权巩固政权。

晋朝陈寿在其著作《三国志中》说到:张昭受孙策遗命辅佐孙权,功勋克举,他忠謇

动不为己却以严被孙权忌惮,以地位高被孙权见外,既不处宰相之位,又不登师保之职,

从容闾巷,仅养老而已,以此来说明孙权比不上孙策。

张昭出生于徐州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年少好学,擅长隶书,跟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

博览群书,与琅琊[yá]人赵昱、东海人王朗一道出名互为友好。成年后被举荐为孝廉,但是他推辞未就任。

曾与王朗一起讨论以往君王避讳之事,州里的才士对他都颇为赞赏。当时的刺史陶谦举荐张昭为茂才,

但是他不应召,陶谦就认为是张昭轻视自己,于是将张昭抓起来。赵昱后面想办法才将张昭解救出来

汉末天下大乱,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出征徐州,徐州一带士民大多避难到扬州地区,张昭也南渡长江至江东地区的扬州,

孙策立马拜会张昭,待以厚礼。孙策在创建东吴的霸业时,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

而且后面孙策还待张昭就像知心朋友一样,带着张昭去拜见自己的母亲。张昭经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

信里面都在称赞他平定治理江东的功劳,并且还认为张昭的功劳最大,张昭很是难办,但是孙策听到这种情况后便以当年管仲和齐桓公来比喻张昭和自己,

对张昭没有责怪,更加欣赏张昭。当时荆州的刘表曾自己写信,想要把这封信寄给江东的孙策,

刘表先让当时的名士祢衡过目信的内容,祢衡看后嗤之以鼻,嘲笑说刘表写的信不足以让孙策身边的重臣张昭过目。

建安五年(200年),广陵郡太守陈登把郡府设在射阳,孙策向西攻击黄祖,陈登引诱严白虎的余党,

准备在孙策后方起事。孙策率军回击陈登,先驻在丹徒,等待运输粮草。当初,孙策曾杀死吴郡太守许贡,

许贡的家奴和门客藏在民间,打算为许贡报仇。孙策性喜打猎,后孙策乘马驱驰时,突然遇到许贡的三个门客,

他们用箭射中孙策面颊,后面的卫士骑马随即将门客全部刺杀。孙策受伤很重,召唤张昭等人,

在他临终前,就把自己的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希望张昭辅佐他。在张昭刚辅佐孙权的时候,

孙权还小,孙权的母亲吴夫人担心孙权年少不能处理好事情,就引见张昭及大将董袭等人,

询间江东能否保得住,董袭表示江东的地势险阻是外敌不易入侵的,并且江东地区有清正廉洁的长官,

深得民心,正是天时地利人和。江东地区是可以保住的。建安七年(202年)或建安十二年(207年),

吴太后去世,她担心江东的局势,于是就召来张昭等人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辅佐孙权巩固统治。

孙策死后,孙权即位,孙权任命张昭为军师将军。张昭与孙劭[shào]、滕耽等人就仿照周朝和汉朝,

一起制定国家的仪礼等大事。当时孙权因为悲伤没有过问政事,

于是张昭就告诫孙权不要因为放纵个人感情而忘却自己作为国家继承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才使得众人心里感到有所归靠。当时孙权刚接管江东的时候,天下四分五裂,到处都有造反的人。

张昭为孙权书案例继位,第一件事就是陪同孙权骑马出巡诸军,向孙氏宗亲、各士人、武将等表示对孙权的支持,

让江东将士明确政权归属。其二,张昭辅政的时候,就安抚百姓,讨伐谋逆之人。他上表中央宣告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