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的权力。后来曹仁进攻濡须,周邵作战有功,
又随大军攻破曹休,升任裨将军。周邵在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去世,他的弟弟周承接替他领兵,并继承了周泰的爵位。
三国吴大帝孙权评价周泰:你为孤王兄弟二人战如熊虎,不惜躯命,受伤数十处,伤痕累累以致肌肤如同刻画一般,
孤王又怎么能不以骨肉之恩对待你,委托你统率兵马的重任呢。你是吴国的功臣,孤王当与你同辱共荣,休戚与共。
晋朝史学家陈寿将周泰与程普、黄盖、韩当、蒋钦、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
丁奉共十二名东吴武将在《三国志》中列为一传,评价他们都是江东的虎将,孙氏理应厚待的部下将领。
晋朝文学家陆机在《辩亡论》中评价:“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
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意为孙权重用周泰等人,将士效命,才得以巩固江东基业。
晚唐诗人孙元晏有诗《吴·周泰》:“名与诸公又不同,金疮痕在满身中。不将御盖宣恩泽,谁信将军别有功。”
意为周泰的功劳与其他江东诸将又不一样,为了护卫孙权而浑身伤痕,孙权特赐御用伞盖,以彰其功,不然其他人都不知道周泰的功劳。
明朝学者李贽评价:东吴周泰的勇武,不再曹魏猛将许褚、蜀汉猛将赵云之下,可谓壮烈英勇的大丈夫,
值得重用。不仅将孙权救出重围,而且返身冲入敌阵,又救出徐盛,更加了不起。而孙权对他的汇报,也可谓知人善用。
周泰在孙氏集团内部算是非常有资历的一名战将,因为在孙策创业的初期,周泰就和同郡的蒋钦一起加入了队伍。
孙策早期的创业之路并不好走,因为他要想创下自己的基业,需要面对太多的强敌。不过,
孙策“小项羽”的绰号毕竟不是白来的,他手下的周泰等一众战将也都不是吃素的,到了公元196年的时候,刘繇、许贡、王朗、严白虎等强敌都已成了手下败将。
周泰在战场上的表现让孙策很高兴,不过,更高兴的人却是他的弟弟孙权。听说了周泰的战绩和为人之后,
年仅十五岁的孙权就找到了哥哥,好说歹说一番后硬是要走了周泰。从此以后,周泰就从一名战将变成了老板弟弟身边的保镖。
年轻的孙权当时恐怕也没有想到,自己“截胡”哥哥手下战将这件事,或许是他人生中最正确的一次决定,
因为他不仅得到了周泰这一员猛将,也“延长”了自己的寿命。为什么这样说呢?
孙策的事业发展速度太快,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尤其引起了他前任老板袁术的不满。于是,
为了尽可能压制孙策的发展速度,袁术就通过拉拢山越首领祖郎等人的方式,煽动丹杨、
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等县的山越一起作乱。我们在之前的栏目中也说过,祖郎是一个连孙策都不敢打包票能轻易击败的对手。
正当孙策辗转各地和山越作战的时候,守在宣城的孙权遇到了大麻烦。当时,宣城的守军还不到一千人,
也没有什么战斗的意志,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宣城没有任何的防御工事,如果突然袭来一支过千人的山贼队伍,
孙权的小命恐怕就保不住了。怕什么来什么,正当孙权还在为哥哥孙策的安危担心时,就发现数千名山贼蜂拥而至!
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因为孙权刚刚上马准备撤退的时候,山贼就杀到了他的面前,甚至连刀都砍到了孙权的马鞍。
敌军势力太大,宣城的将士们乱作一团,没有人管孙权的死活。这个时候,只有周泰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意志,
他一边用战刀砍杀身边的山贼,一边用自己的身子守护孙权,哪怕敌人的刀已经砍到了身上,
他都没有离开孙权半步。在周泰的影响下,守城将士纷纷放弃了逃命转而和敌人打成了一片,
不多久,之前还气势汹汹的山贼就丢下了一地的尸首落荒而逃。大家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才发现,周泰早已浑身是血,光伤口就多达十二处。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将周泰和许褚、赵云并称为“三国战神”,看来也不是没有依据的,
光是从在宣城保护孙权这一件事就能让我们看出来,孙权的这个保镖可不是一般的彪悍。
孙权成为集团新任老板后,他也对周泰进行了进一步的使用,因此,在之后的很多关键战役中,我们都能看到周泰的身影。
公元203年,周泰跟随孙权西征黄祖并立下了战功;公元207年,孙权再次西征黄祖,周泰不光是又一次立下了战功,
还从江夏掳走了不少人口;公元208年,孙权的最后一次西征黄祖行动取得了成功,周泰再次立下了战功;
还是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拉开了大幕。在这场重大战役中,周泰虽然不是核心将领,不过他也立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