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我可去你的吧(2 / 3)

择日走红 宋不留春 6145 字 16天前

各种话题轮番上阵。

《草上飞》的实时收视率稳定在1.2%,而《十七层:重启》,实时收视率则在1.3%左右徘徊。

双方咬得太胶着。

当然,这只是第一集,这才刚开始。

两部剧一集都是一个小时的体量,分三次播完,中间有两次广告时间。

第一集播完,网上已经被李治百的粉丝和陈品河的粉丝吵得乌烟瘴气。

陈品河的粉丝骂陆严河为了宣传、无所不用其极,最后收视率还是干不过陈品河。

陆严河的粉丝骂陈品河老大一张脸,把《十七层》这么大个前人打下的ip江山,归到自己身上。

现在鲜有电视剧能打得这么热闹了。

降本增效,“打架”的钱都少了很多。

但是,头部大剧毕竟还是头部大剧。

热闹非凡,狗都想去看一眼热闹。

-

《草上飞》除了李治百,用的全是清一色的实力派,以及不知名的、通过试镜选拔而来的演员。

强势的李治百,没有让一个关系户挤进这部剧。

这也让这部剧一开始的压力很大。

没有大ip,没有全明星阵容,全靠李治百一个人单扛。

而《十七层:重启》,除了陈品河,配角都是知名明星,演员阵容华丽。

电视台播完以后,当天晚上零点,两部剧分别在栗子视频和北极光视频上线。

两部剧,一部8广开局,一部5广开局。

《草上飞》是5广,其中3广是他的代言品牌。

从商务情况就能看出来,市场对于《十七层:重启》还是更为看好的。毕竟前有三部成绩稳定在年度前三的基本盘,衍生剧又是陈品河领衔主演,ip、明星、话题无一不缺。

现在的影视剧市场,还是以“明星”为第一卖点。

没有明星,项目就过不了会,开不了机——这也不是平台本身的问题,从平台的盈利模式来说,商务、广告的选择性,是他们绕不开的标准。

盈利点一旦前置,前置的衡量标准就成了制作标准。

这是平台无法避免的商业策略之一——就像海外流媒体,虽然赚的不是广告费,而是会员费,但他们也会根据后台数据显示,会员更喜欢看哪个明星的脸,从而在后面的项目中,倾向于用这个明星,又或者是从数据模型来看,会员更喜欢哪个元素、类型,就把这样的元素、类型用到其他的项目中——

结果也一样做出大量的烂戏。

没差。

所有用数据来做内容的,到目前为止,没见到成功的。

当然了,资本家们仍然乐此不疲地去尝试这条路,因为一旦尝试成功了,就一劳永逸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就不用负担了。

-

扯远了,回来。

《草上飞》跟《十七层:重启》的战斗,并没有因为第一天的首播就结束。

在这之后,李治百和陈品河领衔的主创团,纷纷在国内宣传暂告一段落以后,飞向国外。

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

《草上飞》靠李治百在亚洲的超高人气,《十七层:重启》靠这个大ip的影响力,被海外各国发行方力邀,去当地出席宣传活动。

这对国内来说,也是宣传反哺,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是好事。

而在这个时候,灵河的另一个策略开始发力——

《草上飞》联合一家服装品牌,推出了《草上飞》联名t恤,在亚洲所有门店上线。

《年轻的日子》播出的最新一期,所有嘉宾都在其中一个环节,穿上了《草上飞》的联名t恤,争夺李治百的选择。这是游戏设置。然而,在这部剧和《年轻的日子》两个大ip的推动下,这件价格129元的联名t恤,在中国市场,首日销售额就突破了2000万。

简而言之,卖爆。

-

前面说过了,怎么证明一部剧爆了

现在不是一个播放量很透明也很有公信力的时代。

平台内部的数据值更是越来越水、含金量越来越低。

所以,对于业内业外,都需要更多的参考标准。

比如是不是有新人爆出来——就像《夏夜别墅惊魂》,票房虽然破亿,跟那些十亿+的电影比起来还是逊色不少,但没有人会说它不爆,一方面是王静知名度大涨,另一方面则是新人邹轩横空出世,成了女孩们新一代的男朋友。

而《草上飞》跟《十七层:重启》比广告,数量虽然稍逊一筹,但后者仰仗大ip前作的影响力,而前者,一部原创剧集,光是联名t恤首日上线,中国市场就卖出2000万销售额,这是实打实的钱。

谁敢说不爆

《十七层:重启》难道不能做吗

当然可以。

但他们不像灵河,已经把衍生这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