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煦也对他们讲解了“微生物”与“医学”的关系,不过在学子询问日后是否会学到微生物的时候,朱高煦只能哑然一笑
“会学到,但篇章不会很多,因为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太少了,我也没有时间去研究,因此只有靠你们毕业之后的观察与记录了。”
“只要善于观察,善于记录,那这些知识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终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比我们掌握关于微生物的更多知识。”
“许多在这个时代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疾病,将会在日后被攻克,成为随处都能医治的疾病。”
“不过具体能不能发展到这一步,还得看你们之中有没有人愿意迈出这一步。”
朱高煦笑着讲解,随后合上了课本“好了,今天的课程到这里结束,你们也好好休息吧。”
“教习慢走”
见朱高煦这么说,学子们齐刷刷起身,对朱高煦躬身作揖,恭送他离去。
见他们如此,朱高煦也心满意足的离开,他知道自己播下了种子,至于种子是否会发芽,何时会发芽,这得看他们自己了。
“教习”
正当朱高煦从课堂离开的时候,南京城西安街坊内的一处宅院里传出了诧异之声,随后便是笑声。
“身为一国储君,居然放下朝政去带着一帮学生胡搞乱搞,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中堂之中,还没换下常服的礼部尚书李至刚得到太学消息后,便忍不住的大笑起来。
他不认为朱高煦能教出什么新意,只当是朱高煦为搏名声而作秀罢了。
“看看吧,那位能坚持多久,但愿不要成为笑料。”
另一处宅院内,作为大学士的杨士奇倒是没有嘲笑朱高煦,毕竟他和解缙在庙堂上吃了朱高煦不少亏。
即便是自视甚高的解缙也不敢说比朱高煦全才,因为他们真切的研究过辽东官学的教材。
尽管没能获取全部知识,但从部分知识来看,朱高煦兴许真的是一个数百年难出的全才。
杨士奇不认为朱高煦会为了所谓名声去作秀,在他看来,朱高煦这么做一定有他的目的。
“你说,若是太子把辽东的那些东西搬上科举,那我江左学子还能应付科举吗”
杨士奇闭目养神,下意识询问了府邸的管事。
管事闻言愣了愣,随后答道“辽东的那些东西,除了算术之外,其余似乎都难登大雅之堂,想要上科举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确实不容易,不过对于那位来说却很容易。”杨士奇瞥了一眼管事“别忘了那位的身份。”
管事这时才反应过来,朱高煦的身份是太子,并且还是实权太子,可以说是半个皇帝。
加上朱高煦与皇帝的关系可谓亲密无间,因此想要挑拨他们关系也十分困难。
一旦他们父子决定要把这些东西拿到科举上,那即便群臣阻碍也不太可能实现。
现在整个朝野都知道,辽东官学收容了十数万学子,这数量仅次于南直隶、浙江和江西三地的官学。
一旦这十数万学子学成,到时候庙堂恐怕就要变天了。
“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把辽东的教材都拿到手里,让江左的官学也将它们作为教材实施下去。”
杨士奇闭目养神,可管事想了想后却摇头道“恐怕其它几位学士不会同意。”
“哼”听到管事这么说,杨士奇冷哼一声“为官为人若是不会变通,那就只会遭来横祸,被周遭所抛弃。”
“低调做事,才能活得长久。”杨士奇说着说着感叹起来
“只要活得长久,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实现”
明太宗实录“二年五月庚申,上遣太子办太学。”
渤海纪事本末“五月初,上办太学于雨花台,亲为教习,诸学子视其为古今奇才,集合百家。”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