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阿拉伯教国家有一大堆纳赛尔的信徒和拥趸,且多为阿拉伯教国家的青壮派,这股力量如果被纳赛尔联合组织起来,有六成以上的概率形成一个地跨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的阿拉伯教强大国家。
至于说阿拉伯教世界在对抗以色列中的拉胯表现,并不足以证明这股力量就不可怕。
毕竟以色列背只是一个“金牌打手”,它的背后站着整个西方世界,甚至早期美国和苏联都为其站台。
而且,在以色列和阿拉伯教国家的对抗中,西方世界一直在对阿拉伯教国家内部进行挑拨离间,针对性打压,从而让阿拉伯教世界无法出现一个主导性力量。
西方世界的阴谋很成功,可是代价并不小,毕竟西方和阿拉伯教世界的对抗已经维持了上千年,即便工业时代,西方实力全面超越阿拉伯教世界之后,近一百年也没看到西方彻底把这个集团彻底分裂和消灭掉。
而一旦西方放松对阿拉伯教世界的压制,会出现什么局面?
结果可想而知,阿拉伯教世界必然会迅速完成内部整合,出现一个主导者,所以,东非绝对不能放松对阿拉伯教世界的警惕。
恩斯特开口说:“这种居安思危的思维很正确,阿拉伯教世界联合的可能性很大,甚至会长期存在,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对帝国的利益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阿拉伯教势力也是非洲大陆,唯一不受帝国约束的独立力量,北非对帝国安全的威胁,远大于西非。”
东非和西非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种族层面,但是,西非没有北非那样统一的宗教信仰,反而不容易成为一个共同体,从而拥有和东非平等对话的资本。
而且,因为西非殖民活动的原因,未来西非更不可能联合在一起,现在西非有英国人的势力范围,法国人的势力范围,东非的势力范围,还有美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家的影响。
这事实上就让西非内部更加分裂,并且是从语言文化这种深层次上的分裂。
就比如东非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多哥兰,哈布斯堡君主国,新奥地利王国,南德意志王国,这些地区和国家,以后会成为西非的德语区,甚至人种和当地都不一样,自然不可能和西非的黑人国家联合起来。
这等于说,东非已经在西非安插了几根钉子,且很难被敲掉,如果哈布斯堡君主国和新奥地利王国未来成功扩张,德语区甚至能直接和西非所有黑人势力,在体量和数量上分庭抗礼,对付北非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而这次,东非的本土军区划分,北方军区和西部军区的调整,就更明确了东非在非洲大陆上的战略方向。
北方军区的资源整合,明显是为了应对北非的宗教势力,配合东北军区和太平洋战区,东印度洋战区,东非就能更好的从军事层面对整个阿拉伯教世界形成压制。
北方军区针对北非的阿拉伯教势力,而东北军区针对红海沿岸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教势力,东印度洋战区针对南亚的阿拉伯教势力,最后太平洋战区则负责压制南洋地区的阿拉伯教势力,分工十分明确。
西部军区的扩容,也进一步加强东非对西非还有整个南大西洋的统治力,而西非同样是阿拉伯教势力的重要分布区。
这样一看,这次东非军区和战区的调整,对世界的阿拉伯教势力带着很明显的“恶意”。
东非也确实考虑了这一点,可并非只针对阿拉伯教势力,导致这一结果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是阿拉伯教势力和东非势力范围重叠性高。
更通俗来说,阿拉伯教势力距离东非太近。
北非就不用多说了,他们直接和东非本土接壤,而中东,西非,南亚,南洋几个阿拉伯教势力分布区域,也和东非的从属势力接壤。
东非作为一个新晋世界大国,正处于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以东非本土为中心,由内向外,必然先和阿拉伯教势力对上。
当然,东非的实际竞争对手,至少在20世纪前期,绝对不是这些阿拉伯教国家和地区,而是他们背后的欧美国家。
比如北非地区,埃及背后有英国人支持,利比亚被法国和意大利瓜分,红海沿岸有意大利的红海殖民地,英国的英属索马里兰,法国的吉布提殖民地。
西非背后是英法两国,还有美国的利比里亚殖民地。
中东的博弈则是英国,德国,苏联和东非四个世界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
南亚地区是英国的主场,北面也有苏联的渗透力量,东非也在南亚周边拥有几个战略支点。
南洋更是一个大杂烩,基本上所有的列强都在这里有自己的利益所在,或者想要插上一手,除了英国,法国,东非,美国,荷兰这几个在南洋有明确殖民地的国家以外,还存在日本,苏联,德国这三个重要变量。
日本很好理解,毕竟日本是太平洋霸权的主要争夺者,野心勃勃,对南洋的觊觎丝毫不逊色于对远东。
至于苏联,在南洋的势力也不可小觑,前世苏联能够成功扶持在南洋的触手越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