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钢铁产量接近一千七百万吨水平,这也是近几十年来,德国和美国钢铁产量差距最小的时期,由此可见美国受大萧条影响的严重衰退。
这也和美国,德国政治上的区别有关,本时空里德国可不像前世,受到严重削弱,它的政治制度也没有因为一战,发生太大的变化。
而自19世纪末以来,德国就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视国家力量的国家,所以,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对经济的干预,虽然比不上苏联,东非这些国家,也远超过美国,英国,法国这些传统资本主义民主国家。
“英国工业的反弹,其中关键点主要是英国货币制度改革,从而促成英镑贬值,提高出口工业产品竞争力,同时,英国和其殖民地通过《渥太华条约》等,推行帝国特惠制,降低殖民地对本土的关税,并且抬高对其他国家关税来保护本国工业。”
这就是殖民地多的好处,在列强中,也就英法有条件来做到这一点,东非虽然也有不少殖民地,但是东非殖民地数量和质量和英法并不在一个水平。
同时,东非本国体量太大,这就导致东非殖民地对东非经济反哺能力弱,如果东非只是荷兰这样的国家,那毫无疑问,靠着这些殖民地,东非会过的很舒服,但东非不管人口规模还是工业体量,都不是手里殖民地能支撑的。
殖民地对东非的主要贡献,侧重于原材料供给,而非市场消费需求,1934年,东非全部殖民地人口,加起来甚至都不如东非旁边的阿比西尼亚帝国人口多,而阿比西尼亚帝国人口也不过才一千多万。
而海外出口市场中,1934年对东非最重要的地区,按照排名分别是欧洲,南美,远东,然后才能轮到南洋和中东等地区。
欧洲依旧是东非最大的海外市场,即便近些年来,有所萎缩,欧洲市场的体量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远东,则被南美取代,成为东非第二大海外市场。
东非的生意几乎遍布整个南美洲,而南美的人口,足足有八千万之多,并且消费水平并不算低,至少现在南美诸国的生活水平比远东,印度要强上不少。
而说到远东市场,东非虽然对远东帝国的贸易,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竞争也更加激烈,远东帝国内部,美、英、法、德、奥、日……都有布局,近期,其东北被日本侵占,这都阻碍了东非和远东帝国的贸易发展。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恩斯特不愿意干涉远东帝国事务,否则的话,东非在远东帝国完全可以像美国一样拓展市场。
而值得一提的是,受1931年水灾,还有日本侵略影响,东非在远东帝国传统市场,也就是淮海地区萎缩比较严重。
近些年来,东非对远东的主要布局在其西北和西南两个区域,但是这两个区域,远不如远东帝国沿海地带发达。即便是淮海地区,在遭受1931年水灾大范围波及后,其经济也要远强于其内陆。
东非在淮海地带的撤出,更主要还是战略上的主动退场,一方面是受到此前北伐战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考虑未来远东帝国战争风险问题。
毕竟从古至今,淮海地区就是远东帝国战争和灾害频发的区域。
而东非的撤出,也引发了一些连锁反应,就比如淮海地区东非扶持的利益代言人,也向外转移,甚至是落户南洋,毕竟他们过去发展起来,和东非的支持息息相关,东非人走了,自然有一部分人会跟随。
一方面,东非撤出,他们的安全感就会动摇,另一方面,他们不信任金陵政府,金陵政府背后可是英美,和东非不说敌视,也是相看两厌。更别说金陵政府本身的腐败和无能问题,就足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而这就导致,近些年来在西安和山城,淮海地区的商人明显增加,这其实也是跟随东非政策转变而发生的结果。
远东市场之后,才能轮得到南洋地区,南洋能成为东非第四大市场,主要得益于东非对南洋地区的重视。
而南洋市场,并不仅仅涉及到东非的殖民地,同时包括东南亚,东印度群岛等非东非殖民地区域。
就比如东印度群岛,荷兰人显然无法阻止东非进入这块市场,毕竟不让出一部分利益的话,他们自己也害怕东非会采取强硬手段,除此外还有暹罗这种中立国家,法国的印度支那殖民地,东非虽然说做不到独占市场,但都可以分润一部分利益。
最后是中东和中亚市场,这块市场是东非近十几年来,扩张仅次于南美的市场,贸易规模虽然不如南洋,但东非布局南洋的时间可比中东,中亚要早很多。
而且,东非对中东和中亚市场的重视,近些年来也在快速增加,环印度洋沿岸地区,本身就一直是东非优先做的事,而南洋和中东,中亚也更容易打开局面,不像南亚和澳大利亚被英国经营的固若金汤。
在南亚和澳大利亚,东非投资和出口受到英国的限制和阻碍,不过,除了英国以外,东非对上述地区经济上的影响力也比其他国家要强。
弗里德里希皇储说道:“帝国的海外市场,整体上是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