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国家,日本和东非一样,都是光学领域的新兴之秀。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奥匈帝国,东非以及日本,还有意大利在光学技术上都依赖德国,尤其是日本和意大利。
听完了施米茨的介绍后,弗里德里希皇储对这方面的兴趣就削弱了不少,因为奥匈帝国在光学技术上对东非的优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而且对德国依赖性同样很强,其最强大的本土品牌福伦达总部现在还在德国。
东非想从奥匈帝国在这方面获利的可能性就大大削减。
所以,弗里德里希皇储说道:“施米茨主任,还是介绍一下其他领域吧!”
施米茨说道:“其他方面的话,那奥匈帝国也就是冶金技术上,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了,这也是奥匈帝国军事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是说句实话,也只有借鉴意义,毕竟在冶金领域,东非和德国更强悍,尤其是特种金属产业,拥有绝对话语权。”
“除此外,我能想到奥匈帝国真正领先于帝国的,大部分就集中在一些传统工业了,就比如奥匈帝国工业用重型蒸汽机,但是,东非发展的重点在内燃机还有电机。”
“其他,方面奥匈帝国对帝国也没有优势,就奥匈帝国的工业水平来说,也就在中南欧以及东欧的工业落后地区中,显得比较突兀,但是和北欧,西欧相比就完全没有优势。”
奥匈帝国的工业发展程度,必然是比不过东非的,因为东非自称初级工业强国,而奥匈帝国现在工业发展的程度,只相当于东非自称半工业化国家阶段,也就是19世纪末进入到20世纪初的那个时候。
就以城镇化水平来说,奥匈帝国现在只有百分之三十,而东非大约百分之四十,这就说明奥匈帝国工业化程度和质量逊色于东非,再考虑东非夸张的工业体量和庞大的人才储备,两国的差距就更明显了。
就奥匈帝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苏联都已经赶超上来,因此,苏联在工业上更是实现了对奥匈帝国的超越,这也可以看出来这些年奥匈帝国发展的缓慢。
不过,这也好理解,从建国以来,奥匈帝国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一战后,更是社会动荡,经济发展缓慢,所以,逐渐沉沦就成了必然趋势。
当然,奥匈帝国作为列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对东非科技和产业发展起不到太大作用,还是能够弥补一些些领域东非进度的。
就比如之前提到的工业用重型蒸汽机,虽然蒸汽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并不代表蒸汽机技术,就已经没了应用场景。
还有奥匈帝国的军事工业,技术人才,这些都可以对东非形成有益的补充,可以断定,假设未来奥匈帝国解体的话,奥匈帝国必然会有一批企业和人才流失。
就比如奥匈帝国军工业巨头斯柯达兵工厂,它能够发展起来,严重依赖帝国的军事订单,如果斯柯达兵工厂随着捷克独立,它必然会随之衰弱。
除非,像前世一样被德国吞并,然后为德国的对外扩张服务。
弗里德里希皇储随后,又和东非海关,商务部的人员进行了交流,相较于科研人员,东非海关和商务部对于奥匈帝国的技术优势,或许更加了解。
毕竟,奥匈帝国的先进工业品,如果真比东非同类型产品更优异,那东非大概率会进口一部分,就像东非从德国蔡司进口光学镜头一样。
最终经过长达一个月的整理,弗里德里希统计出了奥匈帝国大约三百多种优势技术和产业,当然,这些技术和产业,未必就比东非先进,但是也绝对不逊色。
在整理出这份清单以后,莱茵皇室将它发往哈布斯堡皇室手中,哈布斯堡皇室依据此清单,再进行筛选。
毕竟,哈布斯堡皇室也未必能掌握清单上所有的技术和产业,奥匈帝国毕竟是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企业为私人所有,他们的技术并不掌握在帝国政府手中。
因此,即便哈布斯堡皇室能够做主,卖给东非的技术和产业,数量也并不是很多,最后经过哈布斯堡皇室的回复,三百多项被缩减到四十七项,可谓大幅度缩水。
技术转让给东非这一点并不困难,产业就有些麻烦了,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就像哈布斯堡皇室在东非投资过许多产业一样,对于帝国控制的一些企业,哈布斯堡现在同样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推动他们到东非投资建厂,或者授权技术给东非企业。
当然,哈布斯堡皇室的胆子比想象中还要大,卡尔皇储甚至向东非提出了一些军售协议,而重点就是奥匈帝国海军舰艇。
根据,哈布斯堡家族的想法,他们将一批帝国海军先进战舰,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东非,东非可以拖延付款,而真等到付款的时候,那个时候,奥匈帝国恐怕都没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再把账打的欧洲,只要给哈布斯堡家族一些合理的补偿,东非就能直接获得奥匈帝国海军的精华。
甚至,哈布斯堡提议由他们牵头,让奥匈帝国海军的许多优秀官兵可以直接到东非再就业。
很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