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地形就决定了不可能不重视海洋力量的发展,而奥匈帝国方面,过去奥匈帝国海军不重视杜布罗夫尼克,说到底还是钱闹的。
奥匈帝国从来都是更重视陆军的发展,海军经费十分有限,否则的话,奥匈帝国海军不可能不开发杜布罗夫尼克这处帝国国土最南端的前沿阵地。
再往大了了说,但凡奥匈帝国能在海军上投入的更多,那它们恐怕上个世纪,就已经完全控制整个亚得里亚海沿岸,把这里变成其内海了,并且可以控制奥特朗托海峡,随时出击地中海。
但现实是奥匈帝国海军连亚得里亚海霸主的位置坐的也不是很稳,这几年意大利海军发展就很快,大有重新复兴的迹象。
而同时期,奥匈帝国海军就速度上就落后很多,尤其是在国内动荡不断的背景下,这让哈布斯堡不得不更重视陆军发展,从而镇压各地的叛乱。
在奥匈帝国海军想要摆脱发展束缚的时候,总能因为各种原因,被拖住。
与之相比,东非海军情况就好太多,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东非海军的发展就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在19世纪,因为东非在非洲大陆上殖民扩张的原因,当时陆军优先级在海军之上,因此,19世纪东非陆军比海军更受重视。
而20世纪之后,东非基完成了在非洲大陆的扩张,加上东非的陆地邻国和地区,基本上是一堆没有威胁和潜力的“臭鱼烂虾”,因此陆地层面的国防压力基本不存在。
也就是恩斯特一直主张维持陆军规模和战斗力,否则的话,东非陆军说不定就像英国和美国陆军一样,彻底沦为“三流”水平了。
一战后,东非的海外扩张更是促进了东非加大海军建设的资金,事实上,如今东非已经成为海权国家,海军能发挥的作用更大,并且在东非现阶段世界战略中发挥主导用作。
至于,恩斯特为什么一直维持陆军规模,保持其战斗力水平,这并非出于当前东非国防和军事战略需要,而是为了未来做打算。
前世,即便强如美国,想要取得世界霸权,也要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军队大规模进入欧洲参加战争。
东非陆军事实就是恩斯特为世界大战准备的,一战东非侥幸没有参与,成功调停了两大阵营,让他们暂时握手言和,可明眼人都清楚,这种和平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德国方面最为不甘。
现在维持陆军方面发展,确实挤占了军费,可等到他们真正有用武之地的时候,就能尽量把东非的损失降到最低,这也就常说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至少恩斯特认为这很有必要,前世二战,主要参战国的伤亡动辄以千万计算,苏联,远东帝国和德国,军民伤亡都超过千万,其他主要参战国,也以百万计算。
就是美国最后下场,拥有大量盟友,并且在武器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付出了军队百万伤亡的代价,这还是和已经强如之末的轴心国作战。
恩斯特自然也不希望东非未来也付出这样的代价,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只能做好充足的准备,尤其是军队的训练上,下更多的功夫,毕竟俗话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当然,东非作为工业强国,自然不会玩人海战术,同时要侧重武器装备研发,以及军事战术上的不断革新。
说实话,如今东非陆军的战斗力一直成迷,规模,武器,训练强度都能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在部分数据上超过德国,可是没有战争的检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当然,相对于海军方面,甚至是空军,东非陆军的地位在下降,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东非陆军的对手可不是本国其他军种,而是世界范围的其他国家陆军。
……
1934年3月。
奥匈帝国,维也纳。
刚刚和东非达成《杜布罗夫尼克港租借协议》的鲁道夫皇帝,手里还有诸多资源打算变卖。
毕竟有了第一步,后边的交易,哈布斯堡家族的心理负担也就不复存在,说到底还是帝国情况的持续糜烂和恶化,让哈布斯堡家族的信心在持续削弱。
在美泉宫,卡尔皇储向鲁道夫皇帝汇报着资产转移的情况:“父亲,家族产业现在正在加快抛售,同时,我们的第二批财物,已经转移到东非,想要彻底按照计划把皇室资产转移,至少还需要半年时间。”
鲁道夫皇帝精神有颓废的说道:“还是太慢了,就怕我们撑不到半年时间,现在波西米亚已经彻底失控,波斯尼亚和东伦巴第也爆发了大规模起义,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奥地利,匈牙利,加里西亚也蠢蠢欲动。”
现在,哈布斯堡在奥匈帝国基本上威信尽失,连奥地利和匈牙利都出了问题,鲁道夫皇帝有预感,帝国崩溃的时间不远了。
至于哈布斯堡的支持者,说实话,除了贵族以外,也就是一些不想折腾的普通民众了,可是他们不在意是否被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但是这也意味着他们也可以接受新政府的统治,并不在意政权的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