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雨林里的直升机(2 / 3)

实际上刚刚进入20世纪初,这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当时东非本土培养的高端人才,还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而欧洲方面招揽的人才也会自然消亡,这就让东非在人才方面出现了短暂的“青黄不接”。

好在,后续随着东非高端人才爆发增长,加上本世纪初工业跃进,东非青年一代迅速成长起来,才避免了这个问题。

东非第一代本国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刚刚踏入社会,就碰上了国家重点发展工业的大势,在这场快速工业化过程中,他们的理论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磨合,纠正。

进入二十年代以后,一大批有知识,有经验,参加过工作,能够独当一面的东非科研人员,也就成为了二十年代东非产业和科技爆发的基础。

而回归到东非的“猎鹰直升机”研发团队,他们更是早于这一过程,经受了考验和磨砺,先成长起来,成为东非版艰苦奋斗精神的缩影。

眼下,卡尔斯试验场的这架直升机,就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期,其他国家尚没有实用的直升机型号出现,东非就已经在考虑“更新迭代”问题了。

保罗对赫尔穆特少尉推测着说道:“虽然不能完全肯定这架直升机的具体用途,但是我想它出现在我们试验场,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国内在研发一款应用于热带雨林区域的直升机型号。”

赫尔穆特少尉有些好奇的问道:“你怎么能确定呢!”

保罗神秘一笑,反问道:“赫尔穆特少尉,你应该对我们这处试验场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你说卡尔斯试验场建立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赫尔穆特还真有一定的了解,他说道:“自然是测试一些武器装备。”

保罗点点头说:“更具体的描述,是检验一些武器装备在热带雨林和海岛地区的作战性能,不限于枪械,火炮,特种作战装备,车辆等等。”

“东加里曼丹独特的气候类型,让这里成为帝国最佳的试验场所之一,同理,这架从本土运过来的直升机,自然也是为了应对当地的气候,地形,植被等问题,才放在我们试验场进行测试。”

东加里曼丹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东非本土虽然绝大部分国土也在热带,但是和东加里曼丹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就比如东加里曼丹的丛林,高温高湿,并且地形十分复杂。

而东非的许多森林地带,就不具备这种特点,很多东非丛林,虽然降雨也多,但是季节性明显,很类似印度那种热带季风气候。

但是,在东加里曼丹可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一年四季都不缺乏雨水,并且受到海岛地形的影响,这里的降雨更加充沛,也只有东非刚果雨林腹地才能达到东加里曼丹这种效果。

刚果雨林虽然也是热带雨林气候,但它的外围也表现出季节性特征,会随着雨带转移,降水产生波动。

而且,因为地形,洋流的影响,刚果雨林的降水实际上是偏少的,和亚马孙雨林对比,这一点尤为明显。

亚马孙雨林地形成口袋状,向东完全敞开,非常有利于大西洋水汽的深入,而刚果雨林就没有这种条件,这一点从“刚果盆地”这个地形就可以管中窥豹。

也就是说刚果雨林四周基本被山地还有高原围住,这一点类似远东的四川盆地。

然后,亚马孙雨林的季风和赤道共同作用叠加在一起,更有利于水汽的收集,而刚果雨林主要靠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问题在于刚果雨林周边是陆地,还多为干旱地带,上升气流带来的水汽也很有限。

东加里曼丹虽然也是赤道上升气流为主,可加里曼丹岛周边都是海洋,有充分的水汽补充,因此,东加里曼丹的平均降水量是高于刚果雨林的。

总而言之,东加里曼丹地区比东非绝大部分区域,都更加湿热,而且它更具有代表性,南洋还有许多太平洋岛屿的气候,环境和这里更类似。

保罗就说道:“东加里曼丹是帝国在南洋,甚至太平洋的核心殖民地,而南洋一直都是帝国战略的核心之一,所以,卡尔斯试验场建立的背景就是为了帮助帝国摸索适应南洋地区的军事建设。”

“说到底,帝国在海外的利益,靠的还是军事力量来维护,而帝国作为世界唯一的热带强国,本身就极为重视热带区域的作战。”

“而南洋地区的气候环境,终究和本土有极大的区别,因此帝国就有必要为当地单独建设一套军事理论和技术体系。”

既然说到军事领域,赫尔穆特少尉自然也就不陌生了,他本人对此深有感触:“南洋地区的作战环境,和本土确实有着极大的差别。”

“这里比本土更加湿热,植被更加复杂,地形更加多样,交通十分不发达,所以很多本土的武器装备,并不适合南洋地区的作战环境,一些主流的作战思维也不适合这种区域。”

“就比如大兵团作战,放在欧洲,亦或者本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在南洋,就很难这样展开。”

“像大规模的装甲部队,放在我们东加里曼丹就无法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