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利比亚本土化(2 / 3)

的粮食安全问题。

自19世纪末开始,东非就一直是意大利的重要粮食供应国,只不过,此前东非对意大利粮食和农产品出口,完全依赖于苏伊士运河通道。

而苏伊士运河掌握在英国人手中,所以这条通道在贝尼托看来是并不安全的。

利比亚铁路如果通车,那意大利和东非之间的贸易,就不用经过苏伊士运河,两国间可以直接进行贸易活动。

当然,相较于依靠进口来保证本土的粮食安全,贝尼托显然更倾向于自给自足。

所以,意大利政府试图对意属利比亚实施本土化策略,将这里变成帝国粮仓,缓解意大利粮食压力。

巴多格里奥总督对此做出了解释:“经过帝国农业和水利等专家的预估,如果能够在利比亚沿海地带,建设大量水利工程,提高当地土地利用效率,未来利比亚甚至足以供应一百万人的口粮。”

这是比较乐观的预期,实际上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很困难。

前世利比亚总人口大约六、七百万,粮食自给率不足百分之三十,当然,在和平时期,也就是卡扎菲时代,利比亚通过水利建设等手段,粮食自给率还是能超过百分之三十的。

但是,意大利目前掌握的利比亚部分,并不完整,仅仅是前世利比亚的东部地区,也就是昔兰尼加,当地的水源即便充分利用,能养活人口的极限也就是一百万左右。

不过,意大利没有其他选择,哪怕这片土地再烂,也总比没有好,意大利本土的人口压力实在太大,所以不得不采取措施,将利比亚开发出来。

巴多格里奥总督说道:“如今红海殖民地的总人口就突破三百万,而利比亚未来至少也要突破五十万人口。”

意大利的红海殖民地包括前世的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东部,目前人口在三百多万,这是一个十分夸张的数据,因为红海殖民地的这些人口,基本上是意大利人。

也就是说仅仅几十年时间里,意大利红海殖民地的意大利人就增加到一个小国家人口规模。

同时期东非的东加里曼丹殖民地也就这个水平,这也说明了意大利在土地问题上的窘境,而且红海殖民地的移民还在继续快速增加。

不过这也很好理解,在意大利政府眼下红海殖民地就是“第二个意大利人的家园”,意大利红海殖民地的面积和意大利本土差不多大,可以说红海殖民地的存在,极大缓解了意大利人口压力。

有了这个先例,意大利对利比亚的开发也就更加上心,

试图将当地打造成为新的粮仓。

当然,在贝尼托的野望还远远不止于此,在他看来,红海殖民地和利比亚两国殖民地完全开发后,夹在中间的埃及,未来意大利也未必不能拿到手里。

这样意大利在非洲的殖民地就能够连成一片,而埃及本身就是整个北非农业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同时扼守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交通要道。

贝尼托之所以敢对埃及动心思,也不是没有底气,那就是他认为英国的衰落已经不可逆,而未来英国势力必然收缩回本土,也就是大西洋,退出地中海地区。

而在地中海范围,贝尼托自认为没有比意大利适合做区域内的霸主。

当然,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英国以外,那意大利还要解决奥匈帝国和法国这两个心腹大患。

贝尼托的终究目标是妄图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疆域,而北非是其中的关键,但是在北非地区,法国的势力过大。

尤其是西利比亚,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这三块地区,贝尼托也十分眼馋,突尼斯和意大利的直线距离甚至只有一百多公里。

当然,这些都是贝尼托的远景规划,他现在最先要实现的还是推动意属利比亚的本土化,再以此为跳板,进行后续扩张活动。

而想要实现利比亚本土化,就还需要解决一个“小麻烦”。

关于这个“小麻烦”,巴多格里奥说道:“利比亚是意大利人的利比亚,所以当地的土着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只有将当地的反抗势力彻底消灭,我们才能吞并当地的土地,并且为意大利服务。”

这番话可谓杀气腾腾,实际上意大利对当地的灭族活动一直都在展开,在意大利之前,当地人口大约六七十万。

而到了1932年,本地人口已经下滑到仅三十多万,与之相反的则是意大利人口的快速增长,截止到目前,当地的意大利移民就超过十万人。

因此,意大利政府认为彻底消灭土着人口的时机已经成熟,即便将土着屠戮一空,也不会对当地生产造成太大影响。

所谓的“本土化”,其实就是类似美国和东非,对当地进行“腾笼换鸟”,将当地人口完全变成意大利人。

巴多格里奥总督说道:“虽然这有可能让我们背上骂名,但是为了意大利的未来,我们不得不这样做,一个彻底意大利化的利比亚,才是我们需要的,而不仅仅是一块殖民地。”